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暴富从给秦始皇做历史直播开始 > 193. 小说家冯梦龙 第十五个直播视频:孟婆……
    黛龙给的这份名单,就是十分的详细,那就是每一位抗清的仁人志士,连他们的亲朋好友的情况都被记录了下来。

    这下子明末的君臣就得拼命开始对着太宗皇帝手上的名单抄了,连崇祯皇帝朱由检都顾不上瞻仰老祖宗的无上风范,而是开始自食其力也跟着抄录。

    赭龙赶过来时,这一人一龙还在熟悉名单——也就是对着大明地图去寻抗清的仁人志士。

    只是这实在为一件太过繁重的任务,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

    反正朱棣在看完名单之后,直接就是沉默了,最后还发出灵魂质问。

    “我大明朝有入场之多的爱国忠臣在,为何会输掉这一次战争?这完全就是飞龙骑脸啊!这群姓朱的王八蛋到底在做什么?眼看着大明王朝都完蛋了,居然还在争谁是正统,还在不停的搞内斗……早晚要被他们给气得从阴曹地府下面爬出来!”

    黛龙摸着下巴,尽力为朱由检辩解:“嗯……其实也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单纯的看人眼光不行,但这是遗传他的老祖宗,所以就是那样子了。”

    至于朱由检的没眼光是遗传谁的,那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后的大明皇帝都可以随便选,反正那都是半斤八两,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朱棣怒火三丈在心里痛骂不止,随后再和两位神龙商量,就决定得先找个落脚点,最后再昭告天下让那些抗清的仁人志士过来寻他——比起他一个人去找他们无数人,还是让无数人来寻他更好一点。

    不过对于这个落脚点选哪里,那就得慎重了。

    而这时就得从那份名单来着手了,天幕之外的明末众人也不由自主的握紧拳头瞪大双眼,万分期望自己会是被太宗皇帝选中的大才。

    首先第一个抗清大才就是鼎鼎大名的冯梦龙,当然冯梦龙可能在明末清初这个时期并不算太出名,但不管是在后世,又或者是天庭,那冯梦龙就是极为出名的。

    连黛龙都说自己很是喜爱看冯梦龙写的书,可当朱棣好奇问起书里面是个什么内容时,神龙却又是顾左右而言他。

    还是后面问询赶过来凑热闹的白凤凰笑着说了一句话,就将冯梦龙最爱写的题材给概括了出来——朕与将军解战袍。

    突然反应过来的朱棣:“……”

    天幕之外历朝历代众人:“???”

    冯梦龙本人:“!!!”

    ——咳咳咳,他只是写的稍微有亿点点夸张而已,应当事情也不严重的吧?

    赭龙安慰朱棣说至少冯梦龙没有写你这个明太宗的同人文,至于别的人,比如像狄青、苏轼王安石、唐伯虎、刘伯温、李白等人,那就是大写特写,有多荒谬就写多荒谬,玩的就是一个放荡不羁。

    特别是在性向方面,那就更自由了,不管是男女还是男男女女,又或者是跨越性别的人兽人妖,又或者是仙凡,那都逃不过冯梦龙的写作。

    被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朱棣:“?!!”

    历朝历代众人:“??!”

    ——不是,冯梦龙他是有病吧?若是将这样的时间门用在读书考科举上,他早几十年就中举做官了好吧!

    可因为神龙对冯梦龙的评价很不错,最后历朝历代众人还是只能捏着鼻子听神龙说出冯梦龙的生平事迹。

    让众人松了一口气的是,冯梦龙的创作文学并不在神龙的详细介绍里。

    “冯梦龙,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反正就是笔名无数,创作也无数。与其问有谁是被他写过的,不如直接问他还没有写过谁。”

    “冯梦龙是神州大地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是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冯梦龙本人是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原欲应试入仕,然屡试不第,于茶坊酒楼频繁接触下层社会,积累了大量民间门文学史料。当然若是冯梦龙真的早年就中举做官,可能也写不出如此之多的文学作品。”

    被冯梦龙写过同人文的众人面无表情,只希望明朝皇帝在看到这件事后,能赶紧给十分有空闲的冯梦龙找点事情做,最好就是忙到没时间门碰笔的那一种!

    “崇祯三年冯梦龙被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任满致仕回乡从事著述。回到苏州后,冯梦龙的生活基本安定,直至明朝灭亡。”

    “冯梦龙晚年奔走抗清大业未成,清顺治三年春,冯梦龙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三岁。”

    黛龙说完冯梦龙的生平,就又开始说冯梦龙的思想和做官经历了。

    “冯梦龙思想上受王守仁、李贽影响,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主张以‘情教’取代‘宗教’,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

    “冯梦龙的家中多藏书,辑有《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定本传奇》等。所辑‘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创新、丰富了汉文学。”

    “同时他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也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冯梦龙的晚年可以说是一直都在四处奔走抗清,为国效力。”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尽,紧接着吴三桂迎接清兵入关。

    冯梦龙就以“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的身份,在苏州搜集、编写、自刻《甲申纪事》十三卷,寄望南明弘光朝廷励精图治。

    同时冯梦龙还著有《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

    清顺治元年冬,祁彪佳辞官回山阴,冯梦龙送至松陵,并以“新作”《新列国志》惠赠,同时嘱咐沈自晋,要抓紧出版《词谱》的工作。

    顺治二年年春,冯梦龙从苏州至松陵与沈自晋告别后,到浙江吴兴,杭州天台一带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与此同时,神龙对于冯梦龙做官的能力也很是认同和夸赞,特别是冯梦龙还花了八年时间门去上任做官,还一心为百姓谋福利,确实就是一位好官。

    冯梦龙上任寿宁知县后最大的困难是‘民无余欠,库无余财’。

    尤其是嘉靖年间门,倭寇还曾三次窜犯寿宁县城。

    在这种情况下,冯梦龙向上级申请财政补助,并且用“带头捐俸禄”的办法,发动吏属共同来办一些实事。

    冯梦龙先修城墙,立四门谯楼,又置大鼓一面,设司吏一名于县之门楼。从而解决了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毁城以来长达七十二年未解决的问题。

    天幕之外,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看到冯梦龙的各种抗倭举措后,那也是大为赞赏,并从其中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而后面冯梦龙应对老虎下山伤人的措施,也给历朝历代君臣带来了启发。

    在了解到老虎伤人起因经过,冯梦龙就向民间门调查,亲往拜访,看到“阱”的妙用。

    冯梦龙就决定“捐俸造数具,置虎常游处,各畀二羊,责令居民守视,获一虎赏三金。”最终解决了寿宁虎患。

    肃清虎患后,冯梦龙着手解决倭寇入侵。进一步视察全县后发现,寿宁县东南部为福安和宁德县,北面为浙江的景宁、泰顺和庆元,“盖两省之瓯脱”,“五界之门户”。

    因为寿宁南部再出去就是大海,冯梦龙就在《寿宁待志》中明确指出四道关隘的要害之处。

    他实地勘察后提出:“守隘之具,铳第一,弩次之,虽弓矢亦不逮矣。多蓄硝磺,此最紧着。”

    冯梦龙详细了解到寿宁县兵员“实存一百名”,且只够充当衙役、公差之用,待遇也无法保障。

    对此,冯梦龙加强了日常军事训练,并成功取得了一定效果。

    还有冯梦龙对于教育的重视,那也是极为出众的。

    当时寿宁县原先学校虽设,读书者少,且学宫已久倾圮。

    于是冯梦龙与教谕、训导商量,利用上级下拨的修学专用基金二十八金,又从十分拮据的县财政中拨出二十余金,把原学宫前移、扩大,“堂宇载整,学门重建”。

    缺乏适用的大树做梁柱时,冯梦龙又“捐俸”雇人砍伐大树后运到县城。

    学宫建好后,冯梦龙又把自己在镇江当训导时编的《四书指月》翻印出来,作为教材,且“立月课”,“亲为讲解”,使“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

    黛龙:“当然这其中还有冯梦龙被天庭很多神仙看重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冯梦龙在看到‘闽俗重男轻女,寿宁亦然,生女则溺之’便决定‘设厉禁,且捐俸以赏收养者’,使得此风顿息。”

    “冯梦龙此举可是被西王母直接点名表扬过的,而且九天玄女和孟婆也对此大为看重。特别是冯梦龙还亲自撰写了《禁溺女告示》,四处张贴,刻石立碑。”

    同时还有冯梦龙对人口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生二男二女”,势必造成人口大量膨胀,无法养育,因此“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1)

    “冯梦龙可算是最早突破‘多子多孙为福’传统观念的文人,抨击了凡人越穷越要生,越生就越穷的恶性循环现象。而清朝的《福宁府志》《寿宁县志》也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2)。”

    正是此时,神龙又冷哼一声,说明朝若是你们老朱家不生那么多的子孙后代,就单是能做到这一点,那大明王朝的国祚都能直接多延续个一百年。

    “虽然你们是姓朱,但也不能真的把自己当成猪啊!还是把威风凛凛的野猪给养成了待宰的家猪肥猪,你们大明朝也是真行……”

    朱棣闻言,直接就是点头赞同,其实他这一次就是打算顺便把朱明宗室给解决掉一半,让他们立刻下去阴曹地府跟老爷子赔礼谢罪。

    ——没有礼物带下去也没关系,反正他们那身荣养几十年的好皮子就是最好的礼物。

    对于神仙和太宗皇帝对皇室宗亲的斥责,明朝君臣和百姓赶紧就再次发动看天看地就是不看天幕的回避技能。

    当然对于人均都是小说家的大明朝来说,虽然眼睛不看,但他们的耳朵却是都竖得高高的,就等着再学点新东西,然后回家就大写特写!

    ——请神仙放心,他们一定会理性思考慎重下笔的,绝对不会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最多就是加一点点文学加工而已。

    ——毕竟造谣……啊不,是辨析问题这种事情他们都是专业的!

    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唐朝把诗玩到极致,宋朝的词也是到达巅峰,元朝的长处都点打仗上面,明朝似乎也没剩什么可选的了,于是只能大力发展造谣八卦……啊不,是写小说这方面的文学创作上了。

    白凤凰点评道:“这都挺好的,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诗经被秦朝之前的人写到了巅峰,赋被汉朝人写到了巅峰,诗被唐朝人写到了巅峰,词被宋朝人写到了巅峰,曲被元朝人写到了巅峰,明朝人只则是写小说了!”

    神龙的态度则是没关系,反正神仙对此都很喜欢。

    至于不喜欢者,那就得去找找自己的毛病了——毕竟这么好的东西,不喜欢肯定就是自身有问题。

    秦汉唐宋元明众人都微微颔首,并抬头挺胸,默默的表达自己的骄傲之情。

    而对于历朝历代的君臣来说,这冯梦龙就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如何做贤明官员,造福百姓。

    其中在看到冯梦龙尽最大努力减轻民众负担,解决百姓温饱问题,还为了防止百姓因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减少案件的发生和简化案件的审理程序,以实现无讼的目的。

    同时冯梦龙发布的政纲是劝耕、弥讼、戒溺女,鼓励百姓耕作,劝诫他们不要溺杀女婴。

    这一个举动也正好学过来讨好西王母娘娘和九天玄女等等神仙。

    还有冯梦龙是如何消除匪祸虎患,抵御倭寇,崇文兴教等等这些充分展现出他爱民、务实、清廉形象的措施,那也是一大亮点。

    而对于冯梦龙那能在官府的赋税恩典、银粮往来、操办收支上面,居然还敢于亮家底、晒清单的行为,历朝历代皇帝那就是眼前一亮,立刻就找到如何让手底下文武百官做忠臣的好法子。

    至于明朝灭亡后,冯梦龙奔走反清,刊刻《甲申纪事》和《中兴伟略》等著作,阐发自己对时政的看法。甚至还上书弘光帝,提出应效法古制铸造钱币,兴利除弊等等举措,那就更是让人心生佩服。

    只不过冯梦龙虽然很好,但因为手里没有军队,所以冯梦龙暂时还不能成为朱棣的首要选择。

    然后之后的诚如黄宗羲等人,虽然也很是忠肝义胆,却始终不足以让朱棣选中他们。

    于是朱棣就只能将目光放回跟着自己这个太子一同逃亡的一众人身上——国丈家是绝对不能去的,崇祯那个家伙糊涂,朱棣可不糊涂,毕竟他顶着太子的名头,只要叛军一进城,不管这国丈是忠是奸,早晚保不住自己这个皇太子。

    更别说这历史上自己这个太子就是被直接交出去投诚,即使没有当场死亡,却也是失去了挽大厦之将倾的大好时机。

    所以现在最紧要的是趁乱出城!

    而朱棣一来到这逃难途中,立刻就下了命令转道出城,随即就从海路前往南京应天府。

    虽然到处动乱不安,但叛军却还未攻进来,而吴三桂也是在犹豫着要不要让清兵入关。

    只要他这个正统太子安全抵达南京应天府,再登基为帝,就能直接号召天下人前来勤王,而到了那时候,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吴三桂,亦或者是建奴,解决起来那就都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只是等朱棣真的到了南京应天府后,却又是被大明朝的文官给震惊到了。

    这些文官居然让他这个太子殿下,也就是即将登基为帝的皇帝自己掏钱来补贴国库,而且打仗还要看到钱才能出发,不然就要起义造反。

    知道明末有点烂,但真的不知会这么烂的朱棣:“!!!”

    黛龙表示这很正常,与其说明朝是输在李自成和清兵手里,不如说明朝是输在皇帝太要面子,而明朝大臣又太不要脸的情况上。

    “其实如果让汉朝的皇帝过来,随便来一个都能完胜这些大臣和宗亲,因为大汉老刘家就是从来不在意脸面,绝对就是他们的克星。”

    绿龙也神色淡然的过来凑热闹,对大明王朝文官的武德充沛程度很是感兴趣。

    “若是让宋朝皇帝来体会一下大明朝的文官——这直接能在朝堂之上,当着皇帝的面子,将锦衣卫这个武将级别的指挥使给打死,说不定他们那疯狂打压武官的疑心病就能不治而愈了。”

    天幕之外的明朝君臣:“……”

    天幕之外的宋朝君臣:“……”

    ——天哪!这明朝的文官真的就只是文官,真的不是武官假扮的吗?!

    ——可怕!真是太可怕了!

    不过那都是在皇帝要脸面的情况下,现在朱棣来了,那就是直接就把棋盘都给掀飞,不管是谁,都抵挡不住朱棣这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做法。

    ——先是在朝堂之上哭诉大明朝的亡国之痛,明示暗示大家都即将成为丧家之犬,若是不想当这种神州大地的民族罪人,最好就是赶紧有点表示。

    随后朱棣又以新帝的身份下罪己诏,直接将大明朝灭亡的罪过推到朱明皇室宗亲身上,说都是老朱家辜负了天下臣民。

    现在他作为新帝要洗心革面改天换地,只要能复明成功,那大家就都是华夏的救世功臣。

    同时朱棣还写信去给各位朱姓宗亲藩王,主要意思就是现在大明朝都要亡国了,现在我这边要勇将有勇将要民心有民心,你们这些藩王别起那些歪点子去争正统,再内斗我们老朱家就真的要亡国!

    现在我这个先帝崇祯皇帝的嫡亲太子在这,嫡出的定王也在这,你们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藩王不赶紧带着钱带着兵过来帮忙,是打算跟着先帝一起下去见太.祖皇帝吗?!

    顺便朱棣还给诸多藩王详细普及一下□□皇帝最爱的扒皮大法,接着又说起宋朝靖康之耻的教训。

    ——这些建奴的祖先可就是那些金人,等他们真的把大明江山给拿下,那我们这些姓朱的就有一个算一个,都得两脚一蹬下去跟列祖列宗谢罪。

    届时那就是以发覆面都没有脸了!

    最后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感情牌,说什么自己也是明白大家的难处,若是真的不敢过来帮忙的话,那就上交些钱财,然后闪一边去吧。

    等我这个太子殿下兼新帝把那些李自成吴三桂和建奴什么的干掉了,你们可别过来打秋风!

    还有一件事,若是各位叔叔伯伯真的不支持一下,那我可得去哭太.祖皇帝的陵墓了,到时候谁会丢人现眼那就说不定了。

    而且都是姓朱的,咱们老朱家的祖业都要保不住了,你们意思一下上交一半的身家总是可以的吧!

    要不再去打听打听我这个皇帝的含金量,你们不会真的不愿意吧?!

    而就在这时,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直接开门让清兵入关了,清兵一入关立刻就颁布了“剃发令”——这是生怕老朱家复明不成功啊!

    本来天下人,尤其是百姓大多都不在乎皇帝是姓朱,还是姓李姓吴或者姓爱新觉罗,但“剃发令”一颁布,强行要求剃发易服,大家就都不同意了。

    事实证明什么东西的好坏就得靠对比,原本大家都觉得明朝真的不行真的很烦,但清朝这边“剃发令”一来,大家就都觉得还是大明王朝好。

    甚至有些人都携家带口扛着行李要往南京应天府这边逃跑,就是为了避免“剃发令”。

    因为一旦剃发易服,那亡的可是干百年来都让人引以为傲的华夏文明、汉家衣冠!

    这时候朱棣又顺应民意的提出一个反清复明口号——明可亡,天下不可亡!

    于是在清朝这边自毁长城出“剃发令”,而朱棣又一副礼贤下士的明君作态下,全国各地仁人志士们的时抗清意志无疑达到了一个高峰。

    无数人纷纷逃往朱棣所在之处,甚至还都被燃起了斗志要将这些该死的建奴都赶出去。

    而清朝这边针对大量人口流失,又是下意识做出了极严厉的禁止措施,于是强压之下必有反抗,这农民起义立刻就沸沸扬扬的发展起来,甚至还没能达到抑制百姓南渡的苗头。

    无奈之下清朝只得收回了“剃发令”,但失去的人口和民心却是再回不来。

    南京应天府这边对建奴出的这个昏招弹冠相庆时,也赶紧火急火燎的安排这些涌进来的百姓,同时也顺便征募了许多新兵,为接下来的打仗做准备。

    只是人活在这世上,万事都离不开钱。

    尤其是要攒够把建奴打败的军饷,只靠那些藩王宗亲“自愿”上交的钱财还远远不够,于是朱棣又把目光投向江南富庶之地。

    若是他没有记错的话,这些江南财阀可是在清朝稳定之后都被抄了家,而抄出的钱财何止数亿万,再加上还抄了大明官员的家,简直就是一下子能填满清朝的国库。

    于是朱棣就又开始写信了,而那些江南财阀不乏有识之士,都不用朱棣使出强硬手段,就立刻慷慨解囊,声称要掏空家底助大明光复神京。

    特别是某些在朝中有人的,更是想要赌一个从龙之功,想要一跃龙门扶摇直上,那就是比谁都要着急复明一事。

    此前皇帝和朝廷的动作已经十分明显,而且这位新君似乎也有明君之象,而反清复明的风向更是透露给了全天下人,如今建奴又来一道“剃发令”,那就是为了汉家的未来,也得拼一把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反正就是头可断血可流,剃发易服绝对不可!

    而在有前头几家做带头人,剩下的自然也纷纷跟着出钱。

    当然还得集体写份投名状上去,免得圣上不知他们的功劳。

    不过事情也得说得含蓄委婉一点,但重要意思必须得传达到。

    ——圣上您可得靠谱点,这可真的就是他们一大半的身家了,剩下的就只是够一家老小吃吧穿暖了。若是事不成,那他们也跟着一起殉国算了!

    朱棣就是敷衍点头,随后又写了一封信过来安抚一二。

    但要再承诺些什么,那就没必要了,因为真功夫都得在战场上使出来。

    现在说一千道一万,那都是没多大用处。

    于是在招兵买马和军饷都集全之后,朱棣就开始磨刀霍霍向清兵了。

    不过自从之前朱棣还秘密派锦衣卫去拉拢李自成手底下的人——目的也很简单,只要李自成死了,那剩下的起义军就都可以向大明投降归顺,届时再建功立业一番,将那卖国贼吴三桂和建奴都赶出去,那就是升官加爵也不成问题。

    说实话,这实在是很让人心动。

    ——毕竟大明朝可是很少行招安之举,此时新帝亲自招安,岂不是正代表着至高诚意?

    尤其是在这封密信还是大明新帝的亲笔信,再加上这新帝的种种作为,还有那四面八方涌过来的反清复明人士,也是一大压力。

    此时终于得到归顺的机会,那便是谁挡道就得杀谁了!

    按照朱棣的想法,他其实希望能够招安李自成和李自成手底下这些顺军的。

    一来这也算是历朝历代对于民乱的惯常手段了,二来顺军有确实就是作战经验和勇猛,跟朱棣逃难过来的路上见到的那些卫所兵相比那就是绰绰有余,如果真能招安势必增强大明实力,能更好更快的反清复明。

    三来一旦招安成功,那这些人就会是他这个新帝的嫡系人马,跟那些大山头都没关系,甚至还有旧仇,若能化为己用很有利于皇帝掌握实权。

    “只可惜我现在明面上是朱由检的亲儿子,而且还是嫡亲太子,眼下那大顺皇帝李自成还健在,此人作为逼得崇祯皇帝自尽的罪魁祸首,我是绝对不能流露出想招安李自成想法的,否则必然就会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动……”

    朱棣呢喃道,他是真的不在意朱由检是怎么死的,那个王八蛋都敢去上吊殉国了,却不敢站出来堂堂正正的和李自成打一仗,大不了就是兵败被杀,难道还会比上吊自杀更糟糕吗?!

    想明白这一点,朱棣就只能等待时机。

    而且如今建奴正在北方忙着打顺军,那他朱棣就可以暗地里拉拢顺军,顺便再抛出几个让人无法拒绝的诱饵,若是顺军那边咬钩了,那李自成是生是死就是一份极好的投名状。

    在得到顺军那边的回答前,他作为大明新帝,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快练兵和攒军饷,到时候能不能打败清兵,就得看他们的大明将士了。

    ——毕竟他们大明将士也是军饷一满,就勇猛不可敌!

    此时此刻作壁上观,就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联寇抗虏”,然后将清兵一击毙命。

    只是在这一点问题上,朱棣试探朝臣好几次,却发现居然有不少人附和之前史可法提出的“联虏平寇”。

    而且除了臭名昭著权倾朝野的东林党人,也不乏其他党人,可见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党争,他们真心就是这么想的。

    感到头疼的朱棣:“……”

    神龙就很明白这些人是怎么想的,“毕竟崇祯皇帝刚死没多久,这些大臣就算不为你这个太子殿下着想,也得为自己头上的脑袋着想,万一你这个孝顺儿子一怒之下要砍人,那也是为父报仇,根本就指责不得。”

    朱棣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现在才有点骑虎难下。

    “若是李自成能为了华夏之大业而去死,那我就记他一攻,到时候在阴曹地府见到就分他功德……可若是他不识趣,那就只能我亲自送他下地府了。”

    黛龙:“那李自成可就惨了,这地府下面有那么多的明朝皇帝,再加上朱由检又刚刚死下去告状……”

    天幕之外的大明君臣尝试着想象一下,然后就都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