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未完无续 > 第223页
    一直沉默的魏九安开口了:“君,掌天下事;臣,掌地方事。君臣之别,确实自古分明,君若不君,臣若不臣,国将不国。”
    “正如前任礼部尚书韩大人所言,‘清也,明也,非天命矣,乃君之虑也’,更非臣之虑也。同理,亲王亦为臣子,无甚分别。故,君主之责在于抉择是非和确认事件最终结果,而臣子之责,仅在于分辨对错。”
    阮述微微一笑,道:“多谢魏大人解答。既已明确定义,诸位,还觉得亲王该掌兵权吗?”
    俞衫踌躇片刻,道:“但是,亲王与普通大臣自然非同等身份地位。亲王好歹也算是先帝子孙或先帝手足,若只是因新帝登基便否定亲王们的身份,这样是否有些不仁?”
    阮述道:“敢问亲王有何身份地位?能直接决定国家大事还是能直接主管经济?”
    众臣一时哑口,无人回答。
    阮述见没人言语,接着道:“天下臣民,自当百貌一心,辅佐朝廷,造福千秋。皇帝之下即是臣子,臣子之上即是皇帝,无中间者。尔等口中,亲王居于皇帝之下,却又在臣子之上,此乃何意?或者换言之,诸位的意思是,亲王可以与皇帝并尊了?”
    俞衫急了:“你休要曲解事实!我何时这般说过?”
    阮述笑道:“意至,言未至罢了。”
    阮述朝着白魏二人施礼,道:“臣所见与摄政王略同,臣认为,亲王亦是臣子,若非特赐,不该掌兵权。”
    魏九安点头,道:“臣附议,此条例还需改进。”
    康泯不死心,又道:“皇上,若到了十万火急、迫不得已的时候,亲王不掌权无法应急,到时候,您也不会觉得亲王该掌兵权吗?”
    白羽尘反问道:“若真到了十万火急之险境,朝廷岂会一点风声都不知?到时候自有禁军出征。若是国家患难,亲王闻得风声,朕却不知,那便是有奸细隐瞒。既有奸细里应外合,亲王的胜便是定局。这种问题并非是兵权在谁手里就能解决的。”
    阮述附和:“所以,可以沿用甲寅变法的一项条例——收亲王私兵、禁养门客,可用随从代替,但客卿却是不必多了。”
    若沿用甲寅变法的这一条,对于康泯等人是极其不利的。当初康泯弹劾魏九安,其中一条就与甲寅变法中对于亲王的条例有关,当初御史台极力反对,如今若是因为阮述就接着沿用条例,那便是成了笑话,也是在变相证明——魏九安的变法并无不妥,而是御史台在步步紧逼,压制变法。
    于是,康泯才不善罢甘休:“皇上,臣反对阮大人所言。客卿自古就有,哪个大户人家不养几个家臣?有了家臣出谋划策,臣子和亲王们在国家大事上才能将自己的发言更加完善,客卿也能间接起到辅佐的作用,这难道也是于国无利?”
    阮述反驳:“既然客卿也有很大的才学,便可以让那些脱离了臣子和宗亲的客卿入朝为官。这样,既可以不用让其依附宗亲成为家臣,还可以为大梁日后的发展提供更多意见。既然都是为大梁的发展着想,那就直接让那些有才之人提出想法不就好了?何必再让宗室亲王们拿着别人的意见看法来充作己用?”
    康泯还是要接着反驳,刚要开口,白羽尘便道:“子矜,你有什么看法?”
    魏九安道:“若是御史台坚持要用他们的新律替代旧法,那臣无话可说,毕竟利弊明显,削弱亲王权力可以将各方面权力更加集中到君主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至于御史台最开始推翻甲寅变法条例的‘睿王叛变’的说辞,那并非是受变法压迫,而是本身便怀有不臣之心,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突破口来反抗,当时又巧遇程榭谋反,所以睿王加入。此并非变法制度所迫,而是人心所向从来不正。”
    阮述作揖,道:“臣附议,摄政王所言,亦臣肺腑。”
    康泯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无力反驳,也再难挑出条例的错,这种局面不能转移了,就算他又去弹劾魏九安别的错处,可能也只会失去朝廷和皇帝的信任,使他本人在朝廷的声誉下降。
    于是,康泯也只好暂时低了头,反正日后也有的是工夫翻盘,他并不觉得吃了一时的亏就会一直被“压着”。
    一瞬之间,尽皆无言。白羽尘轻咳一声,道:“各位爱卿,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若是没有,就按照阮卿和子矜的意思了。”
    俞衫却不知收敛,开口还欲再辩,被康泯拦下。
    康泯给他递了个眼神,示意不好再轻举妄动,若落人口舌,之前在民间散出的流言便“前功尽弃”了。
    康泯微微欠身,道:“皇上,臣认为可以保留,再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