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转生项羽之子,开局被困垓下 > 第48章 狼烟再起
    项隆见项羽问他何为“五不胜”,于是朗声说道:

    “这五不胜说的是我军与汉军相比处于下风的地方。

    一、汉军兵多将广,统雄兵六十万,携垓下战胜之威,声势浩大,天下无双。

    而我军虽然近三个月来新招募十余万子弟兵,但新旧两军加起来满打满算只有十五万人,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四倍多,这是一不胜。

    二、敌人拥有优势兵力,必然不会傻到只从一个方向进攻,而一定会采取‘重点进攻,多点突破’的战略方针,分兵从多个地点登陆。

    而我军因为人数较少,上千里的长江防线不可能处处皆防,所以防御起来恐怕会顾此失彼,此谓二不胜。

    三、汉军为渡江作战修建大船,而我军受实力所限,根本没有能力建造和汉军同等规模的船只。所以汉军船大,我军船小,汉军船多,我军船少,作战中恐怕不会占到便宜。此为三不胜。

    四、我军大部分都是最近几月招募的新兵,他们没有经历过战阵,缺乏作战经验,战力高低尚且存疑,此所谓四不胜。

    五、刘邦手下人才济济,文有萧何、张良、陈平之辈,武有韩信、彭越、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等人,可谓谋臣如云,猛将如雨。

    而反观我军,除父王您刚猛骁勇,儿臣略有小智之外,并无其他能谋善战之士,此乃五不胜。”

    听到这里,项羽刚刚高兴一些的心情又渐渐沉了下去,皱起眉头,在屋中来回踱着步子,沉吟道:

    “吾儿所言,确有道理。不过我军有五点取胜的优势,也有五个无法取胜的不足。那——我们究竟能否取得胜利呢?”

    项隆笑道:“所谓五胜五不胜,说的是天命。在楚汉面前,天命五五开,孰胜孰败,尚不可知。而天命已定,接下来的便是人算。这就要看我们和刘邦、韩信、张良谁能更胜一筹了。”

    听到这里,项羽心中泛起一丝忧虑。在刘邦面前,项羽一向是很有信心的,他曾经无数次以少胜多,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项羽曾经在徐州城下,以三万兵力一举击溃刘邦五十万联军。在这样不成比例的大胜面前,项羽曾一度认为,刘邦将永远是自己的手下败将。

    所以若是放在从前,项羽一定不会多说什么。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战场上正面粉碎敌人的一切进攻,用实力告诉对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可从垓下一战后,失败的项羽却突然明白过来,打仗并不是只有一味地猛冲猛攻,有时也需要计策与谋略,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刘邦是不如他,可若把刘邦、韩信、张良、萧何、彭越等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即便是勇猛如西楚霸王,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项羽有些懊悔自己曾经的刚愎自用,把一个个大好人才白白拱手送给了刘邦,到最后自己身边反而无人可用。

    不过幸好,他还有项隆。可能连项羽自己也没意识到,在不知不觉间,项隆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成为他项羽的主心骨,也成为了如今整个楚军的主心骨。

    所以事到如今,项羽别无他法,只能先来询问项隆:

    “依吾儿之见,我军可有克敌制胜的良方?”

    面对眼前的局势,项隆不知为何,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想来想去才发现,他现在所面临的局势和当年的赤壁之战何其相似。

    都是敌人兵多,己方兵少。也都是敌方要渡江进攻,而己方要固守江东。

    项隆突然灵机一动,心中暗想:

    “既然如此,我为何不借鉴一下前人的智慧,拿出当年周瑜和孔明对付曹操的招数,把什么连环计、苦肉计、草船借箭、火攻这些计策通通用一遍,说不定会起到奇效呢?”

    想到这项隆忽然兴奋得一拍大腿,站起身来对满脸忧色的项羽说:

    “父王不必担心,儿臣已想好退敌之策。明日儿臣就赶往前线大营,分兵把守各个渡口,严防敌军侵扰,并提调各路军马,做好决战准备。”

    项羽有些惊讶地看着自信满满的项隆,他并不知道项隆心中的想法,只觉得面对如此强敌,连自己都感到十分棘手,而自己这个儿子不仅十分自信,隐约间竟还有一丝跃跃欲试之感。

    这种自信,这种坦然,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豪气,在不明真相的项羽看来,叫做什么?这就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啊!此刻项隆的形象,在项羽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项隆的情绪也感染到了项羽,只见他收起忧虑的表情,仰天长笑:

    “哈哈哈哈!泰山临崩而不变其色,不愧是我项羽的儿子,果然有英雄气概!好,就按你说的办,你明日就去坐镇江南大营。此外,我即刻传令三军,封你为大将军,统领江东所有兵马,连我在内,都归你调遣。”

    这一下却让项隆感到十分意外,连忙摇手:

    “儿臣惶恐,不管是论父子还是论君臣,儿臣都没有调遣父王的道理,还望父王收回成命。”

    项羽却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正容说道:

    “吾儿不必推让!此战关系重大,刘邦他有退路,而我们却已经到了悬崖边上,再没有退路。此战若败,只怕连这颗头颅都会被敌人夺去,还论得什么父子君臣?再说了,你还记得当日垓下之战前你对我说的话吗?”

    项隆眨了眨眼没有回答,项羽接着说:

    “当初就在我被一连串失利打击得灰心丧气、犹豫不决时,你对我说过,正因大敌当前,所以更要义无反顾。这句话我一直记到今日。现在我确实把权力交给了你,可也把我身上的担子一并交给了你。这千斤的重担,你挺不挺得住啊?”

    项隆一直凝视着项羽坚定的双眼,在此危难关头,项羽竟把整个江东的大权和他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自己,项隆心中不由生出一份责任与担当,只见他重重一抱拳,语气坚定地说道:

    “父王如此信任儿臣,儿臣必不负父王所托!请您放心,就算豁出性命,儿臣也定会打赢此战!”

    项隆见项羽问他何为“五不胜”,于是朗声说道:

    “这五不胜说的是我军与汉军相比处于下风的地方。

    一、汉军兵多将广,统雄兵六十万,携垓下战胜之威,声势浩大,天下无双。

    而我军虽然近三个月来新招募十余万子弟兵,但新旧两军加起来满打满算只有十五万人,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四倍多,这是一不胜。

    二、敌人拥有优势兵力,必然不会傻到只从一个方向进攻,而一定会采取‘重点进攻,多点突破’的战略方针,分兵从多个地点登陆。

    而我军因为人数较少,上千里的长江防线不可能处处皆防,所以防御起来恐怕会顾此失彼,此谓二不胜。

    三、汉军为渡江作战修建大船,而我军受实力所限,根本没有能力建造和汉军同等规模的船只。所以汉军船大,我军船小,汉军船多,我军船少,作战中恐怕不会占到便宜。此为三不胜。

    四、我军大部分都是最近几月招募的新兵,他们没有经历过战阵,缺乏作战经验,战力高低尚且存疑,此所谓四不胜。

    五、刘邦手下人才济济,文有萧何、张良、陈平之辈,武有韩信、彭越、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等人,可谓谋臣如云,猛将如雨。

    而反观我军,除父王您刚猛骁勇,儿臣略有小智之外,并无其他能谋善战之士,此乃五不胜。”

    听到这里,项羽刚刚高兴一些的心情又渐渐沉了下去,皱起眉头,在屋中来回踱着步子,沉吟道:

    “吾儿所言,确有道理。不过我军有五点取胜的优势,也有五个无法取胜的不足。那——我们究竟能否取得胜利呢?”

    项隆笑道:“所谓五胜五不胜,说的是天命。在楚汉面前,天命五五开,孰胜孰败,尚不可知。而天命已定,接下来的便是人算。这就要看我们和刘邦、韩信、张良谁能更胜一筹了。”

    听到这里,项羽心中泛起一丝忧虑。在刘邦面前,项羽一向是很有信心的,他曾经无数次以少胜多,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项羽曾经在徐州城下,以三万兵力一举击溃刘邦五十万联军。在这样不成比例的大胜面前,项羽曾一度认为,刘邦将永远是自己的手下败将。

    所以若是放在从前,项羽一定不会多说什么。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战场上正面粉碎敌人的一切进攻,用实力告诉对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可从垓下一战后,失败的项羽却突然明白过来,打仗并不是只有一味地猛冲猛攻,有时也需要计策与谋略,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刘邦是不如他,可若把刘邦、韩信、张良、萧何、彭越等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即便是勇猛如西楚霸王,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项羽有些懊悔自己曾经的刚愎自用,把一个个大好人才白白拱手送给了刘邦,到最后自己身边反而无人可用。

    不过幸好,他还有项隆。可能连项羽自己也没意识到,在不知不觉间,项隆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成为他项羽的主心骨,也成为了如今整个楚军的主心骨。

    所以事到如今,项羽别无他法,只能先来询问项隆:

    “依吾儿之见,我军可有克敌制胜的良方?”

    面对眼前的局势,项隆不知为何,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想来想去才发现,他现在所面临的局势和当年的赤壁之战何其相似。

    都是敌人兵多,己方兵少。也都是敌方要渡江进攻,而己方要固守江东。

    项隆突然灵机一动,心中暗想:

    “既然如此,我为何不借鉴一下前人的智慧,拿出当年周瑜和孔明对付曹操的招数,把什么连环计、苦肉计、草船借箭、火攻这些计策通通用一遍,说不定会起到奇效呢?”

    想到这项隆忽然兴奋得一拍大腿,站起身来对满脸忧色的项羽说:

    “父王不必担心,儿臣已想好退敌之策。明日儿臣就赶往前线大营,分兵把守各个渡口,严防敌军侵扰,并提调各路军马,做好决战准备。”

    项羽有些惊讶地看着自信满满的项隆,他并不知道项隆心中的想法,只觉得面对如此强敌,连自己都感到十分棘手,而自己这个儿子不仅十分自信,隐约间竟还有一丝跃跃欲试之感。

    这种自信,这种坦然,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豪气,在不明真相的项羽看来,叫做什么?这就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啊!此刻项隆的形象,在项羽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项隆的情绪也感染到了项羽,只见他收起忧虑的表情,仰天长笑:

    “哈哈哈哈!泰山临崩而不变其色,不愧是我项羽的儿子,果然有英雄气概!好,就按你说的办,你明日就去坐镇江南大营。此外,我即刻传令三军,封你为大将军,统领江东所有兵马,连我在内,都归你调遣。”

    这一下却让项隆感到十分意外,连忙摇手:

    “儿臣惶恐,不管是论父子还是论君臣,儿臣都没有调遣父王的道理,还望父王收回成命。”

    项羽却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正容说道:

    “吾儿不必推让!此战关系重大,刘邦他有退路,而我们却已经到了悬崖边上,再没有退路。此战若败,只怕连这颗头颅都会被敌人夺去,还论得什么父子君臣?再说了,你还记得当日垓下之战前你对我说的话吗?”

    项隆眨了眨眼没有回答,项羽接着说:

    “当初就在我被一连串失利打击得灰心丧气、犹豫不决时,你对我说过,正因大敌当前,所以更要义无反顾。这句话我一直记到今日。现在我确实把权力交给了你,可也把我身上的担子一并交给了你。这千斤的重担,你挺不挺得住啊?”

    项隆一直凝视着项羽坚定的双眼,在此危难关头,项羽竟把整个江东的大权和他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自己,项隆心中不由生出一份责任与担当,只见他重重一抱拳,语气坚定地说道:

    “父王如此信任儿臣,儿臣必不负父王所托!请您放心,就算豁出性命,儿臣也定会打赢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