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转生项羽之子,开局被困垓下 > 第60章 进军中原
    听到张良心中还有顾虑,项隆让他说下去,只见张良躬身说道:

    “世子殿下之文韬武略,十倍百倍于在下,我已经彻底心悦诚服。不过……刘邦终究是我昔日的主公,汉军那里也有不少我的故人旧友。大丈夫事主以忠、待友以义,张良不愿做个不忠不义之人,所以我可以追随您左右,却不会为您出谋划策。”

    项隆笑笑,双手扶起张良,把身后的大氅披到张良身上:“先生不愧为忠义之士!您肯答应我的要求,我已经十分感激,又怎会奢求其他?先生放心,我绝不会逼您做不忠不义之事。”

    张良不禁十分感动:“世子殿下品性高洁,又有容人之量,在下感佩莫名。我张良愿追随世子身边,从今往后再无二心!”

    ……

    收服张良的第二日,项羽和英布在秣陵城下正式会盟,宣布结为盟友,共同对抗刘邦。

    英布趁此机会自封为吴王,地位上与项羽平等,但答应军事上受项羽指挥。结盟之后,两军大宴三日,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

    与此同时,项羽和英布一致决定出兵北伐中原,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他们要趁刘邦新败、兵力不足的时候,夺取中原腹地,不给汉军以喘息之机。

    通过大量吸收汉军俘虏,楚军的兵力得到大幅提升,项隆的玄武军也扩充至五万人。

    经过短暂休整和补充,在六月的最后一天,项羽挥师北渡长江攻取广陵,七月中旬重新夺回彭城。八月夺取安阳,九月进占荥阳、洛阳,到十月初,大军西出洛阳直逼函谷关。

    而英布率领的吴军则先行回到九江,然后从九江出发,攻取江陵、南阳之地,随后北上与楚军在函谷关以东会师。

    吴楚两军整个行动进行得势如破竹。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刘邦在江东一战大败后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固守中原,一路西窜逃回关中才站稳脚跟。

    也就是萧何的内政天赋实在太过逆天,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在关中、汉中以及巴蜀一带新征召了十余万人马,这才让刘邦重新有了一战之力。不然的话,刘邦可能连关中之地都无法保住。

    于是在十月初,楚汉两军重新在函谷关进入对峙之势,双方兵力分布为:

    楚吴联军方面,项羽、项隆率领的十五万人马和英布的十万大军,组成联军二十五万,驻扎在函谷关城下,随时准备进攻关中。

    郑君统率三万人留守江东老家,桓楚率领三万人驻扎彭城周围,季布带一万人守卫荥阳一线,陈婴领三万人保卫洛阳。

    汉军方面,韩信率领十五万人扼守函谷关,周勃率领五万人马镇守南边的武关,刘邦亲率三万人马驻守长安。

    这其中,只有函谷关驻扎着五万在江东之战中得以保存的汉军精锐,其余人马则都是刚招募不久的新兵。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表面附属于汉军,但实际独立于楚汉之外的部队,那就是梁王彭越所统率的十万人马。

    江东之战时,彭越作为汉军的右路统帅,原本计划是带十万人马攻占江阴。可彭越只草草进攻了两三日,就听到刘邦、韩信先后兵败的消息。

    他当机立断,放弃原先计划,匆忙率军撤退,所以他带领的十万人马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全部保存了下来。

    战后,彭越留了个心眼,并没有和刘邦汇合,而是带着这十万人马退守至黄河以北的赵国故都邯郸,成为汉军和吴楚联军之外的,重要的第三方力量。

    战略形势已经明朗,项羽决定先行夺取函谷关,进军关中彻底消灭刘邦,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彭越。

    可数次进攻函谷关,却都被韩信击退。想要引诱韩信出城决战,可韩信深知兵法,并不上当,而是据守雄关要塞,打定主意绝不出函谷关。

    说起这函谷关,乃是当今天下第一险关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崤山以东。

    此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其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战国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作为镇守秦国国门的屏障。

    百余年来,在历代秦君不断的修缮和加固下,这里被修筑得格外坚固雄伟。

    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可以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除了险要的地理位置和高大坚固的城墙,函谷关中还囤积了大批军用物资。关内设有兵器库和粮库,不仅存有大量刀枪、铠甲、弓弩、箭矢等武器,城中存粮也足够十几万大军吃上两三年。

    因此,韩信就凭借着函谷关把项羽的二十五万大军牢牢阻挡在原地,难以再进一步。任凭项羽武功再高,也拿他毫无办法。

    韩信之所以固守不出,自然有他的考量。

    一来,他认为现在汉军新败,而楚军新胜,汉军士气低下,而楚军士气高昂。如果此时正面交锋,必然难以抵挡。

    他仰仗着险关要塞据险而守,就是为了避楚军之锋芒。楚军久攻不下,士气必定日渐低落,而汉军防守成功,则可提振己方士气。此消彼长之下,必能一转颓势。

    二来,楚军经过几次大战,军队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反观汉军则多为新兵,训练不足,无法正面击败楚军的虎狼之师。因此他固守函谷关,也是为了多争取时间整训新兵,加强汉军的整体战力。

    项羽如何不知韩信的想法,他知道,如果这样对峙下去,让刘邦得到喘息之机,恐怕楚汉之间的大战,还会再继续个十年八年。

    而天下的百姓,已经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兴战事,都在祈求和平。

    所以项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期内结束战乱。

    可希望归希望,现实却总是十分残酷。函谷关在韩信的守卫下,似乎已经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不论项羽再怎么着急,也束手无策。

    眼见多日强攻却毫无进展,项羽只得下令暂缓进攻,决定换个方式逼迫韩信出关。

    听到张良心中还有顾虑,项隆让他说下去,只见张良躬身说道:

    “世子殿下之文韬武略,十倍百倍于在下,我已经彻底心悦诚服。不过……刘邦终究是我昔日的主公,汉军那里也有不少我的故人旧友。大丈夫事主以忠、待友以义,张良不愿做个不忠不义之人,所以我可以追随您左右,却不会为您出谋划策。”

    项隆笑笑,双手扶起张良,把身后的大氅披到张良身上:“先生不愧为忠义之士!您肯答应我的要求,我已经十分感激,又怎会奢求其他?先生放心,我绝不会逼您做不忠不义之事。”

    张良不禁十分感动:“世子殿下品性高洁,又有容人之量,在下感佩莫名。我张良愿追随世子身边,从今往后再无二心!”

    ……

    收服张良的第二日,项羽和英布在秣陵城下正式会盟,宣布结为盟友,共同对抗刘邦。

    英布趁此机会自封为吴王,地位上与项羽平等,但答应军事上受项羽指挥。结盟之后,两军大宴三日,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

    与此同时,项羽和英布一致决定出兵北伐中原,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他们要趁刘邦新败、兵力不足的时候,夺取中原腹地,不给汉军以喘息之机。

    通过大量吸收汉军俘虏,楚军的兵力得到大幅提升,项隆的玄武军也扩充至五万人。

    经过短暂休整和补充,在六月的最后一天,项羽挥师北渡长江攻取广陵,七月中旬重新夺回彭城。八月夺取安阳,九月进占荥阳、洛阳,到十月初,大军西出洛阳直逼函谷关。

    而英布率领的吴军则先行回到九江,然后从九江出发,攻取江陵、南阳之地,随后北上与楚军在函谷关以东会师。

    吴楚两军整个行动进行得势如破竹。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刘邦在江东一战大败后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固守中原,一路西窜逃回关中才站稳脚跟。

    也就是萧何的内政天赋实在太过逆天,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在关中、汉中以及巴蜀一带新征召了十余万人马,这才让刘邦重新有了一战之力。不然的话,刘邦可能连关中之地都无法保住。

    于是在十月初,楚汉两军重新在函谷关进入对峙之势,双方兵力分布为:

    楚吴联军方面,项羽、项隆率领的十五万人马和英布的十万大军,组成联军二十五万,驻扎在函谷关城下,随时准备进攻关中。

    郑君统率三万人留守江东老家,桓楚率领三万人驻扎彭城周围,季布带一万人守卫荥阳一线,陈婴领三万人保卫洛阳。

    汉军方面,韩信率领十五万人扼守函谷关,周勃率领五万人马镇守南边的武关,刘邦亲率三万人马驻守长安。

    这其中,只有函谷关驻扎着五万在江东之战中得以保存的汉军精锐,其余人马则都是刚招募不久的新兵。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表面附属于汉军,但实际独立于楚汉之外的部队,那就是梁王彭越所统率的十万人马。

    江东之战时,彭越作为汉军的右路统帅,原本计划是带十万人马攻占江阴。可彭越只草草进攻了两三日,就听到刘邦、韩信先后兵败的消息。

    他当机立断,放弃原先计划,匆忙率军撤退,所以他带领的十万人马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全部保存了下来。

    战后,彭越留了个心眼,并没有和刘邦汇合,而是带着这十万人马退守至黄河以北的赵国故都邯郸,成为汉军和吴楚联军之外的,重要的第三方力量。

    战略形势已经明朗,项羽决定先行夺取函谷关,进军关中彻底消灭刘邦,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彭越。

    可数次进攻函谷关,却都被韩信击退。想要引诱韩信出城决战,可韩信深知兵法,并不上当,而是据守雄关要塞,打定主意绝不出函谷关。

    说起这函谷关,乃是当今天下第一险关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崤山以东。

    此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其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战国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作为镇守秦国国门的屏障。

    百余年来,在历代秦君不断的修缮和加固下,这里被修筑得格外坚固雄伟。

    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可以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除了险要的地理位置和高大坚固的城墙,函谷关中还囤积了大批军用物资。关内设有兵器库和粮库,不仅存有大量刀枪、铠甲、弓弩、箭矢等武器,城中存粮也足够十几万大军吃上两三年。

    因此,韩信就凭借着函谷关把项羽的二十五万大军牢牢阻挡在原地,难以再进一步。任凭项羽武功再高,也拿他毫无办法。

    韩信之所以固守不出,自然有他的考量。

    一来,他认为现在汉军新败,而楚军新胜,汉军士气低下,而楚军士气高昂。如果此时正面交锋,必然难以抵挡。

    他仰仗着险关要塞据险而守,就是为了避楚军之锋芒。楚军久攻不下,士气必定日渐低落,而汉军防守成功,则可提振己方士气。此消彼长之下,必能一转颓势。

    二来,楚军经过几次大战,军队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反观汉军则多为新兵,训练不足,无法正面击败楚军的虎狼之师。因此他固守函谷关,也是为了多争取时间整训新兵,加强汉军的整体战力。

    项羽如何不知韩信的想法,他知道,如果这样对峙下去,让刘邦得到喘息之机,恐怕楚汉之间的大战,还会再继续个十年八年。

    而天下的百姓,已经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兴战事,都在祈求和平。

    所以项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期内结束战乱。

    可希望归希望,现实却总是十分残酷。函谷关在韩信的守卫下,似乎已经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不论项羽再怎么着急,也束手无策。

    眼见多日强攻却毫无进展,项羽只得下令暂缓进攻,决定换个方式逼迫韩信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