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霜汽时代 > 第360章电报
    遥远的另一端,茫茫雪原中,一大队人正在朝着远方进发。
    他们穿着厚实的羽绒服,脚上踩着一双皮靴,就连脸上也戴着模样古怪的眼镜。
    这是用来防风和雪盲症的。
    此队伍正是隶属于夏国商业部麾下的开垦团,而马忠就是其中的一名普通队员。
    在参加这个组织之前,他曾是一名陆军步兵。
    开垦团并非军事组织,因此并没有延续军中的那些职位和称号。
    而是以团员.队长.大队长.团长这几个等级来划分。
    这次,他们的任务是前往二十公里外的一座大型基地,在那里这五百人将受雇于该势力,然后与另外一支势力作战。
    马忠静静的随着大部队前进,突然间,队长快步跑了过来。
    “有你的信。”
    马忠闻言顿时一愣,随后才反应了过来:
    “我的?”
    “没错。”
    队长笑呵呵的说道:
    “恭喜你啊,要当爸爸了。”
    马忠惊愕之余一脸激动的接过那张纸,家中的信是以“电报”的形式发到开垦团的,因此速度很快。
    小心的将其拆开之后,上面果然写着一行小字:
    “孩子已经出世,母子平安,勿念。”
    马忠捧着纸的手微微颤抖,他将那一行字念了又念。
    心情十分激动。
    自打他上次离开家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数月。
    那个时候,妻子的肚子就一天比一天大了,天天数着日子盼望这个孩子能够早点到来。
    但作为团员的马忠,却无法一直陪伴在她的身旁。
    没想到,这么快就生了。
    也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
    队长也十分为他高兴,表示自己可以替他去给上面说一声,放个探亲假,等一周后再归队不迟。
    马忠虽然心动,但想了想后摇头拒绝了这份好意。
    如今,孩子已经出生,作为父亲的他要为子女挣下更多的功勋才行。
    近期,“电报”这个新兴事物已然在夏国风靡一时。
    这种远程快速通讯的方式比起古老的写信或者口头捎话效率不是高了一星半点,因此,该项科技一经上市后便迅速的火了起来。
    在夏国中,负责发收电报的机构叫做电报局,低一级的单位叫做电报部。
    前者,主要承接官方以及各大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通讯需求。
    其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但价格也更为昂贵。
    目前的收费标准是按照一字一角钱来,包括标点符号。
    不过虽然不便宜,但各大城市的电报局每日还是人满为患,要知道发一封电报可能花个几元钱,但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可就得几百元甚至几千上万元了。
    而电报部,则主要是针对于平民老百姓,因为有官方补贴的原因,这里的收费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
    基本上夏国治下的每个城市现在都有至少一个电报局和数个电报部。
    对于民众来说,一个字五分钱还是有点让他们心疼的,所以传输的内容也是尽量的精简,往往寥寥数字就结束了。
    而这项设施之所以相对较为昂贵,除了铺设线路需要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外,发报员的薪资也是成本的一大项。
    这些人员的学历几乎都是大学,精通数种语言不说,还要掌握一定的维修技能。
    这份工作待遇不错,大概在月薪40元以上,又十分体面,因此成了香饽饽。
    许多人想进电报局都没门路呢。
    除此之外,夏国的报刊行业最近也创新型的发明了“采访”这一方式。
    这个概念究竟是哪个天才创造的已经不得而已,不过据民间传言,应该和元首本人脱不了干系。
    起先,该业务是由官方机构:“青阳晚报”率先推出的。
    由于夏国现在各类报纸十分繁多,这其中有一些主要报道民生的,还有专门涉足商业领域的。
    当然了,为数更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小报。
    这些家伙为了销量,往往撰登一些荒诞.猎奇之类的内容,标题更是要多离谱有多离谱。
    什么“我与升阳皇后不得不说的秘密”.“深夜,日耳曼大公突然闯进我房间。”
    总之,都是一些博人眼球的标语。
    但你还别说,普通民众还就吃这一套。
    往往这类猎奇报纸销量非常好,反倒是那些一本正经.就事论事的报纸却没几个人愿意看。
    在这个缺乏娱乐活动的年代,民众们需要这样的通俗读物。
    其实经过数次整顿之后,夏国市面上的非法小报已经少了许多,侥幸生存的也只敢在地下偷偷售卖。
    这类带颜色的刊物往往是夏国青年的最爱,这时就不得不佩服语言的魔力。
    只要将一堆冰冷的文字拼凑起来,便可以使得一名人类雄性生物在深夜时分抓耳挠腮,浑身躁动不已。
    同时,也变相刺激了另一个服务行业的市场。
    不过目前能在市面上流通的报纸,哪怕标题荒诞.雷人,其内容大多也是擦边而已,编辑们高超的文字功底往往能让读者浮想联翩。
    而审核机构那边却抓不到一丝马脚。
    其实,对于官办报纸“青阳晚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利润,而是影响力。
    要知道,为了让更多的民众成为青阳晚报的忠实读者,该报刊曾不止一次的降价,甚至远低于市场价格。
    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让现实的老百姓产生购买欲望。
    某些人甚至会趁着大降价之时进一批货,然后搁家里糊墙。
    宣传部的高层已经不止一次在例会上讨论过此时,青阳晚报的主编也是压力山大。
    再这样下去,恐怕自己要易位换人了。
    于是,“采访”这个新颖的题材被主编大力支持,并且耗费精力的培养了几名采访记者。
    这些人员的选拔十分严格,外形出众只是门槛而已,文化程度必须相当高,同时还得博览群书。
    当然,脑子灵不灵光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否则,他们怎么能有资格与那些重要人士进行座谈呢。
    很快,经过讨论之后,第一个采访目标被确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