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古今名联谈趣 > 第7页
    又一联云: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上联出自杜甫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下联出自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集而成联,不但对仗极工,亦是嘲讽庸医的妙句。
    纪晓岚是大官,也是著名学者。他是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除了修纂《四库全书》之外,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
    二十五、纪晓岚的幽默
    纪晓岚性滑稽,有急才。据说有一天他和几位同僚在军机处(乾隆时设在皇宫的隆宗门内)办公,当时是三伏天时,天气酷热,纪晓岚怕热,脱了上衣,挥汗审稿,忽报“皇上驾到!”他来不及穿衣,只好躲入床底。过了些时,他没听见有人说话,伸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吧?”哪知乾隆未走,斥道:“纪昀无礼,因何叫朕老头子?”纪从容答道:“万岁为老;皇上是一国元首,首即头也;皇上乃天子,合起来不正是老头子吗?”乾隆大笑,非但不加责罚,反予赏赐。
    他值南书房,时常入宫奏事,一日有个太监出对难他,对头是:
    三元解会状
    他不假思索,便即应道:
    四季夏秋冬
    太监问他;“春在哪里?”纪答:“春在哪里,只有你知道。”众皆大笑。
    此联与苏东坡巧对辽使联相类,据说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使者,辽使知他文名,出对试他,对头“三光日月星”他对以“四诗风雅颂”,折服辽使。
    二十六、拍皇帝马屁联
    纪晓岚是很会拍皇帝的马屁的,乾隆五十大寿时,他献一联云: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是二十五岁做皇帝的,到了乾隆五十五年做八十大寿的时候,他又献上二联,以数字入联,对仗均极工整。限于篇幅,录其中之一: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逄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
    这两副“恭祝圣寿”联虽然大拍皇帝马屁,但也的确要点巧思。
    纪晓岚最大的贡献是修纂《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乾隆要他修《四库全书》是有目的的,因满清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因此凡不利于满清统治的书多遭抽毁或窜改。但尽管如此,因《四库全书》收集的内容极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的。我们不能因纪晓岚擅拍马屁,就全盘否定他。
    二十七、饶宗颐赠陈之初联
    月前在新加坡去世的陈之初先生是一位值得钦敬的传奇人物。他是新加坡的亿万富豪,做的生意很多,尤以胡椒的生意做得最大,因而有“胡椒大王”之称;除了是“胡椒大王”之外,他还是东南亚最大的收藏家。“大王”固然少有,“大收藏家”更加难得。其值得钦敬之处在此。
    他原籍广东潮安,一九一一年在新加坡出生,四岁回乡读书,十七岁重返新加坡,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当是在这段期间养成的。返新后开始从事经商。他父亲不过是个普通商店职员,因此他后来之成为亿万富豪,可说是完全由于他的努力得来,并非得于父荫。他把做生意赚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收购中国的古董,以及艺术珍品。收藏种类大别有四:书画、陶瓷、端砚、印章。另有铜器、玉雕、古今艺术书刊等等。印行《任伯年画集》、《香雪庄书画选集》、《齐白石印谱》等,均免费送给海外文化机关及有关人士。他的“香雪庄”就象个博物馆一样,可知其收藏之丰。饶宗颐老师曾赠他嵌名联云:
    得有之人力振古
    最宜初日此观鱼
    “之人”与“斯人”同义。至于下联所云,则是因其新居有间玻璃屋用以养金鱼也。饶师此联是题赠他的新居的。陈之初书法亦甚有特色,行草尤佳。
    二十八、梁寒操挽胡适联
    胡适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以心脏病猝发,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逝世的,他生于一八九一年,享寿七十一岁(实龄)。三月二日大殓,台湾自蒋介石以下的“军政大员”“社会名流”以及各诗社等,纷纷致送挽联,对胡推崇备至。(例如蒋介石的挽联云: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而推崇多有逾分者。本栏名称“联趣”,以“趣”为主,那些用陈辞滥调来推崇胡适的“名人”所撰的挽联,我就不想多谈了。这里只想谈梁寒操写的一副挽联:
    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
    健则行,倦即睡耳,哲人遽萎,究难消一代沉哀!
    所谓“谤亦随焉”,应当是指内地对胡适的批判而言。平心而论,过去,那些批判是有某些“过左”之处;但台湾之捧胡适,亦曾有人发出“以适之为大圣,以绩溪为上京”之诮(按: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之下,或褒或贬,均有过分之处,是亦难免也。此联归结为“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立论可说是比较公允的。下联的“健则行,倦即睡耳”,写得亦甚潇洒。
    二十九、挽胡适的白话联
    梁寒操挽胡适联中的“名既大,谤亦随焉”,是有“蓝本”的。“蓝本”是曾国藩挽他同乡先辈汤鹏一联: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鹏(一八零一~一八四四),湖南益阳人,字海秋,和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是“大同乡”,年纪比曾恰好大十岁,但寿命则比曾短得多,曾享寿六十一岁(一八一一~一八七二),他只有四十三岁,可说是“英年早逝”。但著作甚多,他的生平详见梅曾亮给他写的墓志。他的著作在当时或者很有名,但今人知之者则恐怕很少了。我自认孤陋寡闻,我也只是从曾国藩此联,才得知他曾“著书成二十万言”,却未曾读过他的著作的,论到知名度之高(包括生前和死后),汤鹏恐怕还不能和胡适相比的。因此梁寒操的联语虽有“蓝本”,但似更为恰当。
    还有一副非“名人”写的挽胡适联值得一提。联云:
    先生不可死,居然去了!
    我们还活着,何以继之?
    胡适以提倡白话文成名,此联的特色就在于以白话入联。
    三十、何淡如其人
    用白话文写的对联,在“五四”以后,已经渐渐多起来了,但说到最能“口语化”的,恐怕还要数清代的何淡如。
    何淡如本名又雄,字“淡如”,以字行。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二零)生,同治元年(一八六二)考取举人,一度出任高要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维生。曾设馆于九龙城之龙津义学(在昔之龙津石桥侧)。卒年不详。但知光绪元年(一八七五)的时候,九龙军政界筑石桥,立《创建龙津石桥碑记》,碑文为显宦冼斌所撰,字就是由何淡如写的,那年他已五十六岁了。
    他擅长以广东话写谐联(或称怪联),而且数量甚多。我孤陋寡闻,不知在他之前,有没有别人用广东话写对联的,但以创作数量和“知名度”而论,则称他为“广东方言联语”之祖,似也不为过也。
    三十一、一拳打出眼火
    何淡如的怪联,有个特色,方言口语的运用自然成趣,丝毫不落斧凿痕迹。例如:
    一拳打出眼火
    对面睇见牙烟
    这副对联好象随口说出来的对话,乍听之下,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它是对得十分工整的对联。设想有人在茶楼打架,旁观者见状惊呼:“哗!乜甘狼架!”然后加上这两句:“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是不是如见其“事”,如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