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转生项羽之子,开局被困垓下 > 第23章 江东对
    垓下之战受挫后,项羽痛定思痛。

    自从范增离开后,楚国阵营就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导。

    因此,项羽行事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味猛冲猛打,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哪里有敌人就冲向哪里,丝毫没有章法。

    可最终,不仅没能消灭敌人,反而敌人越打越多,自己越打越弱。

    经过垓下之战后,死里逃生的项羽终于认识到安定内部和削平割据统一全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有一个完整、高明的总体策略。

    而回顾身边之人,只有带兵打仗的将领,却没有出谋划策的谋士。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项隆一人,有可能为自己答疑解惑。

    所以项羽在把专断之权交给项隆的同时,也交给了项隆一项任务,那就是问计于项隆,希望他能给自己指出一个图霸天下的妙计良方。

    项隆接到这个命令后十分重视,正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纵观历史,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是获取胜利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就如同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策,贾谊的《治安策》,商鞅变法等等,按照历史的普遍规律,统一天下的得失成败,关键取决于统一方略是否正确。

    项隆虽然不是什么战略大师,但胜在见多识广。他打算借用前人的智慧,为项羽出谋划策。

    “当年孔明与刘备的隆中对,定下了天下三分的大势,成为蜀汉的基本国策。而如今,我也可以和项羽来个江东对,为项羽打下一统天下的基础。”项隆如此想到。

    最近一段时间来,项隆一直都在思索自己该为项羽制定怎样的方略,而今天,他终于做好了所有准备,打算向项羽交出最后的答卷。

    ……

    傍晚时分,项隆打马来到王府,只见王府正门前早有几十名家仆守在那里等候。王府大管家项忠看项隆来了,赶忙接他下马,躬身一礼:

    “参见世子殿下,大王和夫人已经在正厅设下酒宴,正等着世子殿下进去呢。大王特意吩咐,殿下不到,谁都不能用饭。”

    项隆点了点头,将手中的马鞭递给项忠,说声“知道了”,就抬脚向正厅走去。

    项隆穿过前院来到正厅,只见项羽早早就在门前等候。看到项隆来了,项羽远远就冲他挥了挥手,向前几步走到项隆面前。

    项隆连忙躬身行礼,说道:

    “劳父王亲自迎接,如此大礼,儿臣愧不敢当。”

    项羽却爽朗一笑,不在意地说:

    “什么君啊臣呀的,今天家里没有外人,只有你我父子二人和夫人。不过是一场寻常家宴,何须如此之多的礼数?来来来,快随我进来。”

    说起来,项隆并不是项羽和虞姬的孩子,而是项羽的原配龙氏之子,后来龙氏早亡,虞姬才常伴于项羽身边。

    项隆走进正厅,只见富丽堂皇的正厅内,黄昏的阳光透过红漆窗户,打在精致的紫檀木桌上。桌上的翡翠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厅中乐声悠扬,美人起舞,饭菜飘香,一群侍女正来往穿

    梭着端上一盘盘精致的菜肴。

    项羽坐在主位上,

    脸上洋溢着和煦的微笑。虞姬坐在项羽身旁,

    身穿华丽的锦袍,

    头戴一顶金丝凤冠,

    每一个动作都显得美丽而优雅。

    家宴的菜品准备得十分丰盛,一道道菜品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项羽指着其中一道菜说:

    “这道鱼脍,乃是三十斤重的长江鲈鱼所制,最是鲜美,我儿不可不尝啊。”

    项隆闻言夹起一块鱼脍,放到嘴里细细品尝,果然鲜美异常。

    席间,项羽不时与项隆和虞姬交谈,气氛倒也温馨和谐。

    身处其间的项隆也产生了一种轻松之感,感受到了许久未曾感受到的,家的和谐与温暖。

    很快,宴席已过。项羽和项隆一起来到后堂,方才家宴的和谐温馨氛围仿佛是隔世一般。项隆为项羽倒了一杯茶,只听项羽笑着对项隆说:

    “我儿最近做得好大事,为父都已经听说了,心里也是十分高兴。截获密信、铲除盐帮、发明神机弩,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令我心中欢喜。”

    一边说着,项羽放声大笑:

    “今日前来,想必是我所说的策论一事有眉目了?不妨说来让为父听听。”

    项隆连忙拱手,从袖子里掏出一卷竹简,尊敬地对项羽说道:

    “儿臣已将策论写于竹简之上,请父王观览。”

    项羽接过竹简,打开后走到灯下细细阅竹简上的内容,只见上面写到:

    臣闻周失道而失天下,秦失道而二世则乱,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故有五霸而窃其号,有七雄而据其地。

    平之之术,在乎反周、秦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

    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汉军势大,其疆东至海,南至江,北抵长城,西达关中。三分天下已占其二,又与我为死敌,故为今时之第一大患。

    唯其兵多势大,故不可急攻,应缓缓而图之。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刘邦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中原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九江英布,据江西之地,而非臣于刘邦,可以利诱之,引以为援,共敌刘汉。

    待到他日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之时,一稔之后,可平天下!

    ?本作者林中之木提醒您《转生项羽之子,开局被困垓下》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

    ……

    ()?()

    项隆见项羽看得仔细,但仍怕有疏漏之处,所以走到身后悬挂着的地图前,口说手比地解释:

    ()?()

    “儿臣的策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

    第一,说的是周、秦两代政权分裂的原因。儿臣以为这是因为君主不贤明,不得道;同时朝廷内部有奸臣,朝廷外部诸侯叛乱;人心不齐,政治失度,进而小患成祸,大祸生乱。乱世之中人人自危,而自求多福,无家国情怀,无民族气节,权力和实力成了谋利的工具,阴谋和野心成了自立的手段。天下大乱,归根到底是人心的偏离和道德的丧失。

    第二,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儿臣以为得天下就是要得民心。一个政权若要长治久安,首在修政,所以儿臣认为治天下必须要遵循“王道”,在内政上要清旧弊、修新政,要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要开源节流、轻徭薄赋;要唯才是举、天下归心。如此,等到我粮草充足、军器齐备、人才济济、将士用命之时,就是与天意相通之时,亦是成功之时。

    其三,在具体的战略行动方面,儿臣认为,对刘邦的进攻,可以采取持续骚扰战术,使之不得安宁。待到敌军疲于奔命、草木皆兵之时,正是我军蓄势进攻、避实击虚之机,进而达到用最少的力量,达到最优的效果的目的。

    英布居于九江,表面上虽然臣服于刘邦,但实际上却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向英布许以重利,我们两家各占江东江西,以长江为屏障,共同抵御刘邦的进攻。”

    看了竹简上的策论,再加上项隆的讲解,项羽多日以来的愁闷与忧虑仿佛一扫而空,心中豁然开朗。他不由得拍案赞叹:

    “哈哈哈哈哈哈,好啊,好啊!此篇策论,算得上是千古第一文章!我儿之才,不下古之管仲、乐毅,更不输今之张良、韩信。”

    项羽激动地站起身来,一下抓住项隆的手腕,高兴地说:

    “今日我得此方略,有如鸟上青天,鱼入大海,虎归山林,从此以后可以纵横遨游于这天地之间了!”

    听了项羽的赞美之词,项隆脸上却丝毫没有得意之色,而是一拱手说道:

    “父王谬赞,儿臣不过是参考前人之法,算不上什么真本事。”

    项隆说的不假,他这篇策论,的确是参考了隆中对等众多前人的经验才得以写成,所以在他自己看来,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可项羽却毫不知情,在他眼里,项隆拥有如此高瞻远瞩的眼界和精妙绝伦的谋略,却丝毫不自吹自擂、自骄自傲,而是仍然保持了谦逊的本色,这不禁让项羽对项隆又高看了一眼。

    “我儿胸怀天下大才,又如此谦虚稳重,当真有王者之姿!”项羽在心中想。

    项隆并不知道项羽心中如何脑补自己的高大形象,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沉吟说:

    “其实现在兵争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要先修明内政;而若想修明内政,眼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让世家大族臣服于我们。”

    项隆抿了口茶,

    接着说道:

    “儿臣想让父王亲自出面,

    摆下宴席,

    邀请江东五大世族的族长前来王府共同议事,

    不知父王意下如何?”

    一听这话,项羽收起脸上高兴的神情,向前走了几步,沉声叹息:

    “唉,为父一回到吴中,曾多次邀请他们前来议事。可这群老家伙像商量好了似的,一个都不肯来。除了虞家派了一个家臣前来探视,其余各家更是连个人影都见不到。”

    项隆问项羽:“虞家的人与父王谈了些什么?”

    项羽冷笑一声,目光中充满了不屑:

    “哼,能说什么?闲聊淡扯,言不及义,总之没一句实话,没一件正事,当真令人气恼!”

    项隆微微一笑,缓声说道: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曾对父王说过,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如今我们刚遭大败,正处于低谷之时,这些世家大族不肯对我们雪中送炭,也并不难以理解。”

    项羽也长长叹息了一声:

    “唉,是啊,这就是人心!可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都不做吧!

    昨日我收到江北的探报,说刘邦、韩信正在大举练兵,制作战舰,声势颇大。

    我们的敌人可没有闲着,他们时刻都想给我们致命一击。”

    “我们自然不能束手待毙,”项隆望着闪烁不定的灯花,目光炯炯地说,“不过儿臣想,我们与江东的世家大族,并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们只不过是在待价而沽罢了,想让父王出让更大的利益。”

    “那我就更不能让他们如意!”项羽愤愤不平。

    项隆也叹了一口气:

    “当今之计,还是希望父王能再邀请他们一次,看看这些人如今是什么态度,然后我们再见招拆招不迟。”

    “若他们依旧不来呢,我们又该如何是好?”项羽迟疑着问道。

    “那儿臣自然有办法对付他们,请父王放心。”项隆知道项羽心中不快,微笑着劝解项羽:

    “我们这叫先礼后兵,希望他们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如果他们真的连这点面子都不给父王,那我们就先占着理,再对他们出手也就顺理成章了。”

    项羽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项隆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也是一笑。随后,略带些无可奈何的语气说道:

    “好吧,也只好如此了。明日我就给他们发请帖,邀他们来王府一叙,希望他们这次不要再让孤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