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鱼肠剑(出书版) > 第118页
    直到此时,秦襄公才算有了正式爵位,得以建立其诸侯国,享有与齐、晋、郑等国一样的地位。秦人非常兴奋,加上利字当头,皆奋勇作战,不久便攻战了岐山以西地区,开辟了上千里的土地,秦国自此开始发展壮大。
    岐山即周原,是周文王、周武王当年发迹之处,对周朝意义非凡。后人写诗评论这件事道:
    文武当年发迹乡,如何轻弃畀秦邦?
    岐丰形胜如依旧,安得秦强号始皇!
    秦襄公死后,其子秦文公即位。某日夜晚,秦文公做了个怪梦,梦见了一条黄色的大蛇。他担心是不祥之兆,便命人做了些假人头,四处放置,以为辟邪。又建怒特祠[20],用来祭祀树神和牛神。
    但秦文公搞的祭祀动静不小,规格近似周天子祭天礼仪,又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鲁惠公听说后很是愤愤不平,派人到洛邑求见周平王,要求允准鲁国到郊外祭天。祭天不是普通的仪式,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是至高权力的象征,周平王当然不肯同意。鲁惠公怒道:“我鲁国祖先周公为开创周朝立下汗马功劳,礼乐也是他老人家创建,我鲁国国君作为周公子孙,用用这礼仪难道不行吗?再说了,秦国都可以用,为什么我们鲁国不能用?”
    鲁惠公非但不理会周平王的禁令,还专门搞了一套轰轰烈烈的祭天仪式,规模气派均不在周天子之下。周平王知道后虽然生气,却因迁都后王畿面积大为缩小,王室财政收入锐减,经济上不得不仰仗诸侯国,也不敢对鲁惠公逾礼之事多说什么。足见周朝东迁后,周天子的地位及权威一天不如一天,无力号令诸侯,反过来还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周王室势力衰微,许多礼制也被破坏。旧制,诸侯去世,继位者须先赴王都朝见天子,请求赐爵,称为“受命”。而东迁后,新君即位不再朝见天子,改由天子派人去向诸侯送册命,称为“锡(赐)命”。诸侯不再朝会天子,反过来,天子还要向诸侯进行聘问。周平王时,更是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周郑交质”事件。
    周平王即位后,曾先后委任郑国[21]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周室卿士。郑武公去世后,周平王忌惮郑国实力强大,便趁郑庄公未及上任时,预备撤掉其卿士之位。郑庄公得闻消息后,亲自赶到洛邑,不顾君臣之礼,当面责问周平王。周平王再三赔礼,郑庄公仍不肯善罢甘休。周平王只好提出让王子狐到郑国作人质,郑庄公这才心满意足。但此举大损周天子颜面,群臣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郑庄公将儿子公子忽送到洛邑作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是周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明君臣关系已降为国家平列关系,君、臣信任彻底完结。
    后来周平王去世,在郑国作人质的太子狐回到洛邑,因哀伤过度死去。太子狐之子姬林即位,是为周桓王。由于周平王、太子狐相继去世,堂堂周王室竟拿不出足够的随葬品,周桓王被迫派人去鲁国乞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私求财”的传统自此打破。
    与祖父周平王软弱不同的是,周桓王风格强硬。他认为父亲太子狐早亡是因为在郑国受到了凌辱,果断将郑庄公从朝中赶走,周王室与郑国矛盾公开明朗化。
    不久,卫国内乱,最终卫庄公之子州吁胜出,夺取了大权。州吁好战,派心腹大臣石厚联合五国,推宋国为五国盟主,准备出兵攻打郑国。关键时刻,卫国大夫石蜡大义灭亲,杀死了亲生儿子石厚,随后又杀了州吁,五国联兵一事就此不了了之。
    这场兵事,尚未开始,便已经结束。但郑国却不肯就此罢休,遂以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宋国。周桓王闻讯后勃然大怒,竟亲自率领王室军队攻打郑国。郑庄公引兵拒战,郑国将领祝聃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肩膀。周桓王狼狈不堪,不得不鸣金收兵,逃回洛邑。后人有诗嘲讽道:
    明珠弹雀古来讥,岂有天王自出车?
    传檄四方兼贬爵,郑人宁不惧王威!
    周天子权威虽然荡然无存,但在当时局面下,公然夺取天子位,势必激起各国反对,于是各诸侯国争相打出“尊王”的旗号,以周天子作为争霸的工具,“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熊通称霸于南方后,曾派人到洛邑,请求尊封楚国国君名号,但周天子没有同意。听到周桓王兵败的消息后,熊通幸灾乐祸不止,又想郑国既敢箭射周天子,料想这位周桓王也没什么威仪。熊通既对周桓王起了轻视之心,也不屑再向其乞讨封号,干脆建立了楚国,自行称王,史称楚武王,由此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而周王室对此莫之奈何。
    周王室管不了楚国,其他诸侯国可不愿意有人在名义上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当时中原诸国中,以齐国最为强大,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南伐楚国,受到周天子赏赐,齐桓公也由此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22]召集宋、陈、蔡、邾等国国君会盟,史称“北杏会盟”,齐桓公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先河。
    会盟之前,齐国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发兵吞灭遂国。
    成为了霸主的齐桓公完全取代了周天子共主的地位。西周时,各诸侯国都要按时向周天子贡赋,自“北杏会盟”后,中小国为新霸主国齐国所控制,便将贡赋改缴纳给霸主齐桓公,周天子的处境一日不复一日。
    齐桓公之后,又有晋文公称霸中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并亲自献俘给周襄王。周襄王以甜酒款待晋文公,任命其为诸侯首领,并赏赐大辂车一辆,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瓒以及勇士三百。于是晋文公称霸,成为春秋以来第二位霸主。晋文公随即以周天子之名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在践土[23]会盟。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均是以伐楚为契机。楚国自立国起,便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直到“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楚庄王出现,才完全扭转了局面。楚庄王即位后先稳定了楚国局势,又萌北上图霸之志。
    彼时中原诸侯中,以晋、齐、秦三国实力最强,晋国虽不复有昔日晋文公的盛况,依然西抑秦东制齐,保持着霸主地位。只是晋国国内局势不稳,晋文公之孙晋灵公虽然亲政,大权却把持在权臣赵盾手中。君臣矛盾异常突出,势同水火。楚庄王趁机北上,多次大败晋军,引将士饮马黄河,天下诸侯为之震惊不已。
    而楚庄王更是率领楚军来到王都洛邑,向周定王问鼎。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
    第四节 向戌弭兵
    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
    主盟以德不以势。若其有德,歃虽后,诸侯戴之;如其无德,歃虽先,诸侯叛之。
    话说商朝灭亡后,周朝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并未对商纣王一族赶尽杀绝,还将商纣王庶兄微子启[24]封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商丘[25],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商文化。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因身份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宋国地处中原腹心,皆膏腴之地,兼之交通便利,有大道和水运相通,王都商丘[26]及主要城市相城、彭城、陶丘[27]等均是极为繁华的商业都会,经济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一派繁荣景象[28]。
    然而南方楚国崛起后,与北方晋国争霸,战事连年不断,八十年之间,竟发生了四十次以上大规模的战争,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兵连祸结,没有宁日。正好夹在中间的宋国不胜其扰,饱受战乱之苦,生产力与经济亦遭严重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