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秦宫秘志 > 第九章救赵盗虎符
    这时,赵公子平原君已至邺下,请求晋鄙将军进兵,以解赵围。
    晋鄙不悦地说:“公子,你也是常带兵打仗之人,岂能不知道规矩?我们当将帅的,只能执行君王的命令啊!如今,魏王让我驻兵邺下,我只能老老实实地驻扎在这里,大王让进则进,让退则退,不让进退就只能继续驻守。我们当臣子的,只能忠实于大王,岂能在军国大事上自作主张呢?”
    平原君十分恳切地说:“可也还有一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邯郸正危,秦军正痹,如魏军乘机出击,赵军予以配合,是必能获大胜的。再说,魏赵乃友好邻邦,只为冲着解邯郸之围,魏国才调兵遣将,兴师动众,拥十万大军自邯郸而至邺下,如不战而还无功而返,那会是将军的耻辱魏国的耻辱啊!”
    “耻辱,我也知道这是耻辱,可它总比违抗君命强啊!”晋鄙冷笑着说,“公子以为此番说词,就能说动我进兵,非也!我毕竟也带兵几十年了,啥事该做,啥事不该做,进不进兵,退不退军,我总归是清楚的,希望公子不要费口舌了。”这无疑是谢客免谈之意。
    平原君无奈,只好告辞。当天,他还给妻弟魏公子信陵君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我只为佩服公子的侠义精神,才跟你结为亲戚,并常常以此视之为荣耀。可如今,秦大军围困邯郸,赵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是马上要做亡国奴了。我们邯郸全城的人,我们赵国全国的臣民百姓,都眼巴巴地盼着魏国救兵的到来,救兵如救火啊!
    魏国并非没有派兵,但却久住邺下,一动不动,这还不如不派的好,也好少了我们赵国人的盼头。目前,我们正处在水里火里,你们无所谓,倒觉得十分坦然。须知,唇亡则齿寒,只怕是,赵亡之后,下一个该灭亡的,也许就是魏国呢!咱们撇开国事不说,你的姐姐,你总该为她想一想啊!她现在白天黑夜地哭,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她是一妇道人家,却也是不愿做亡国奴呢!
    我把该劝的话都劝尽了,她依然只是个哭,我真是没有办法。她还说,我弟弟绝不会坐视不管,见死不救的,他不是那种没情没义的人。可是……我还听说,昔魏齐在虞卿陪同下离魏逃秦,欲避斩首之祸,来到了你的地盘,可因你惧秦王,以致魏齐自刎,虞卿出走,你当时也曾深以为憾,也想寻找机会与秦相抗以显示你男子汉的勇气。
    那么,如今机会来了,你却无动于衷,难道你也畏秦如虎吗?无论你的态度怎样,我是下定了必死的决心,赵亡则平原君亡。赵存则平原君存……唯一放心不下的,也还是你的姐姐……信陵君看了信,禁不住泪流满面,心如火燎。他当即去找魏安僖王,央告他让晋鄙赶快进兵。
    魏王不紧不慢地说:“急什么,春申君率楚军兵屯武关,不也是没有进兵么。”
    “还不急,再不急赵国就要灭亡了!”信陵君若不是因面对着权力至高至上的君王,他简直是要喊了起来。
    “你何必这么着急?”魏王仍不冷不热地说,“我们给他们出的好主意,让尊秦为帝,也好免除一场战事,他们反怪了我们,好像我们是出了个歪主意似的。这下倒好,秦王急了,不攻他们还能攻我们?我们派兵邺下,原本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并非一定要跟秦国打仗。真要是跟秦国干上仗了,那秦国便会把矛头对准我们,我们即会有亡国的危险呢!”
    信陵君一听,这才明白了魏王的真正意图,他只好作罢,怏怏不快地告辞了。回到家,信陵君对众门客说:“我苦苦相求于大王,请让晋鄙进兵,他就是不同意。魏王不愿意进兵,晋鄙不愿意进兵,我却是不能坐视赵国灭亡的哟!我宁愿死在赵国,也不愿被天下人耻笑,不愿落见死不救的闲话。
    我自个上邯郸去,要死,我也要与平原君和赵国君民死在一起!”说罢,他让人备了车马,欲亲自上赵国去跟秦军拼命。众门客也全都吆喝着,欲跟着信陵君前去拼命,共有一千余众,闹闹哄哄,直涌大梁城东门。路过东门,信陵君下了车,跟守在东门的小官侯生告别。这个侯生,就是那个惟一相劝信陵君应收留魏齐和虞卿的人,他与信陵君有一层十分特殊的关系:侯生都七十多岁了,家里很穷,别人都只知他是个看城门的,信陵君却知道他是个隐士,便千方百计把他收留在自己门下,并给予种种照顾。可侯生这怪老头儿,仍始终不搭理他。
    有一次,信陵君亲自去看望侯生,给他带来20斤金子。侯生却推辞说:“我向来吃苦耐劳,安分守己,人家就是一个小钱,我也是不愿收的。我都这么清清白白过了一辈子,别为这点金子,坏了我的名声,公子还是把它带走吧!”别人都觉侯生不近情理,信陵君却看出他的不同于一般人的气质,心里更佩服他。
    于是,他让人收起金子,再请求他说:“既然先生不肯收这点金子,那么先生可以指定一个日子,我请你一次客,也可以多少表示一下我对你的敬意。只是,先生无论如何也得赏脸,否则我会永远于心不安的。”侯生不好再推辞,就答应了他。
    到了约定的日子,信陵君大摆宴席,把魏国所有贵族、大臣和自己家里最体面的门客都请到了,大家全都聚集在大厅里。信陵君请他们坐下,官职大的坐上首,官职小的坐下首,但却将一个最高规格的位置空了下来。
    他请客人们等一等,说是要去请贵宾。人们以为他会请魏王或列国重臣来,没想到他去请的,还是看守东城门的那个糟老头子侯生。侯生有约,便提前在那儿等着。车一来,侯生毫不客气,坐在了正座上。信陵君坐在一旁,拿着鞭子给侯生赶车,显得极是恭敬。他们过了一条巷子,侯生对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叫朱亥,他住在一家肉铺里,我想瞧瞧去,公子能不能送我一趟?”信陵君答应了。
    他们的车子,来到了肉铺门口。侯生说:“公子可在车上等一会儿,我跟朋友说几句话。”侯生下了车,见了朱亥,两人在柜台前坐下,亲亲热热口罗口罗唆唆地聊了起来,老半天也不动身。不经意间,二人瞅了瞅信陵君,见他仍拿着马鞭子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他俩又继续聊天。
    但信陵君的几个手下却耐不住了,悄声地骂:“真是个糟老头子,害得我们大家都饿肚子,还使得那么多客人在干等着,真是太不像话了!哪一天,这糟老头子犯在我手里,准杀了他!”信陵君连忙喝斥,他们只得闭嘴。这时,街上也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他们都为信陵君鸣不平,都骂这个讨厌的老头子。侯生只当没有听见,又和朱亥聊了一会儿,这才告辞上车,随信陵君一起走了。
    那么多的客人,他们一直等啊等,从早晨等到了上午,又从上午等到了中午,再从中午等到了下午,就是等不见那位“贵宾”。无奈,他们只好吃些干馍充饥,喝些开水止渴,面对着肉山酒海,却只能狠咽住下流的口水……
    好不容易,直等到太阳西斜,才见信陵君将“贵宾”接来了。大家以为是谁呢?没成想是个衣裳破烂的白胡子老头儿,全都以为是看花了眼。偏偏,信陵君给大家引见的就是他,就把他安排在头一个位子上。老头子也不推让,一屁股坐下,便先动起筷子。信陵君满斟了一杯酒,端到侯生面前,谢他给予赏脸,祝他健康长寿。
    侯生这才接过酒来,对信陵君说:“我不过是个看守城门的小卒子,承蒙公子下顾,已经够荣幸了。又叫公子在街上等了挺大功夫,实是太过分了,可我这是故意的啊!我越这样,街上的人都替你不服气,骂我不识抬举,他们越骂我,就越称赞了公子,看公子这么待人,说公子真是了不起。就拿今天在座的各位贵宾,哪个能不佩服公子的谦恭殷勤之情和热情好客之心,这是一点坏处也没有的啊!”这样,信陵君才知道了侯生的良苦用心。
    从这天起,侯生就成了信陵君的贵宾。侯生又推荐了朱亥,信陵君又像侯生一样去请他。不料,朱亥比侯生架子还大,竟一次也没回拜过信陵君。
    如此几番奇遇,可谓交情不浅。但是,当信陵君表白了自己誓死救赵的决心后,侯生却阴阳怪气地说:“啊,请公子保重。我虽老了,但命很贵重,不能随公子一起救赵,公子你就带着这帮子自愿送命的人去吧!至于你们的后事,我是会帮忙料理的……”
    众人一听大怒,都要杀了侯生,信陵君阻止了他们。但是,他深为侯生的此举而难过。不管怎么说,朋友将奔赴出生入死的战场,这是来做最后诀别的,你就不可以说两句安慰的话吗?他又细想一阵,觉着侯生大约仍在为自己未能收留下虞卿和魏齐的事而生气,便又解释地说:“那次,未依先生之言,收留下虞卿和魏齐,致使虞卿出外,魏齐身亡,这事我知道我做错了。
    我也每每为我当时的犹豫怯弱而懊悔,为我所做的错事而内疚,我是实实咽不下这口气,才鼓起了男子汉真正的勇气,携千余门客,欲上疆场与秦大军拼个你死我活,即使不能救赵国于水火,却总归可为信陵君乃是个真男子而正名,这确是没有什么大错的事情,先生怎么也不表态呢?你或是支持,或是反对,总该说句话啊!”
    没想,侯生只是心不在焉地说:“时过境迁,是非方圆,无一定论。好多对的事情,其实也是错的事情,好多错的事情,却也是对的事情。虞卿、魏齐一事,你也没什么大错。到后来,魏齐自刎死大梁,死人换得活人归,魏齐的脑袋救回平原君及众门客,这也是挺好的结局。只是,这次……”他欲言又止,再不吭声。平原君负气,不辞而别,率众出东门直赴赵国而去。侯生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的,连一句话也没有。
    途中,信陵君越思越想越不对劲:这侯生虽然行事古怪,但却智高谋深,自己前去找他,还不是为讨教救赵的高招。即使他没什么高招,却也不至于如此不近人情,怎么会在朋友生离死别的重要时刻,却还要说些风风凉凉的难听话。
    再细琢磨他的话,全都是“你们是去送死”这样的意思,这自己何尝不知,以千余人扑进秦国的几十万大军之中,无异于飞蛾投火,羊投虎群。可不这样,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莫非,莫非侯生还有什么妙计高招?这却也未必。想到这,他觉非得去再问问侯生不可。于是,他命大家停下原地休息,自己勒转马头,再去找侯生。
    进入东城门,信陵君见侯生还在老地方站着,一动也没有动。一见信陵君归来,他这才笑着说:“我算计着公子会拐回来,所以一直在等你。”
    信陵君十分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我会拐回来?”
    侯生说:“公子待我这么好,我却待你这么凉,还一个劲地咒你去送死,连句安慰话儿也没有,你怎么会一点不记恨我呢?至少,你会拐回来责问我几句的。”
    信陵君说:“真是不知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也是特地拐回来讨教的。”
    侯生这才一反平时怪里怪气罗里罗唆的样子,直截了当地对信陵君说:“公子号称食客三千,怎么他们全都鼓动公子赴赵送死,没一个替你出点好主意想些好办法的,以至连劝阻你的人也没有,这不是很可悲的嘛!”
    “正是因为这,我才拐回来专听先生赐教的。”信陵君十分诚恳地问,“先生,你还有什么化凶为吉退秦救赵的办法吗?真是要乞求你老人家了。”
    侯生沉吟一阵,这才领信陵君进屋坐下,先支走了自己身边的人,又让信陵君支走自己身边的人,这才谈了一条妙计。原来,魏王宫中,有个最宠爱的妃子叫如姬。当初如姬之父被人杀死,他请魏王给她报仇。魏王派人找如姬杀父仇人找了三年,也没找着人。结果,信陵君让门客去找,很快把如姬的仇人找到,并把他的脑袋送到了如姬面前。
    对于这件事,如姬十分感激,她说过纵是替信陵君去死也心甘情愿。因此,只要有她予以配合,能把魏王的兵符盗了出来,拿了兵符去见晋鄙,他也不敢不予服从。说完这条计策,侯生才说:“放着一个现成的如姬不用,却领着一千多莽汉前去送死,这于事何益呢?”
    信陵君一听,如梦初醒,忙向侯生跪拜行礼道:“先生真是高人。只此一策,不仅救了我和千余门客生命,也救了赵国万千臣民,救了他们的国家。我们大家,都会万般感激你呢!
    于是,信陵君依侯生所说,他先让门客们暂住城外,自己回到家里,托了一个能说会道办事干练的宫廷内侍颜恩,让她去找如姬,转达自己让她智盗兵符之意。如姬一无推辞,说:“公子待我恩重如山,他的事便是我的事,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当天晚上,如姬万般殷勤,精心伺奉魏王,让他饮酒取乐,对他轻歌曼舞,待他万般媚情,令他如鱼得水……魏王高兴,不由多饮几杯,一阵便酩酊大醉,鼾声如雷。乘此机会,如姬轻易得手,盗得那枚虎形兵符,拿出屋去,送给颜恩。颜恩一见兵符到手,一点也不敢耽搁,火速出宫交给信陵君。信陵君大喜过望,当即带上兵符,便去向侯生辞别。
    侯生说:“且慢,万一晋鄙验过了兵符,却仍不肯交出兵权,那你怎么办呢?”
    信陵君猛地一怔,说:“这……这,你说怎么办呢?”
    “这下,就该朱亥出力还你的人情了。”侯生说,“我的朋友朱亥,他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勇士。以前,他感谢公子的关照,也有心替公子出力,可惜没有机会,这一次,算是机会来了。你可以带上朱亥。如晋鄙见了兵符,顺顺当当交出兵权,这样也就罢了。如其不然,朱亥立即出手,杀了晋鄙,你即统兵破秦。”
    信陵君一听,不由鼻子一酸,几乎落下泪来,他说:“晋老将军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我们却要把他杀了,这不是太残忍了吗?”
    侯生把脚一跺说:“值此两军交战,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岂能泛泛地谈什么仁义残忍,如以妇人之仁而误国家之事,那才是千古罪人呢!再说,死他晋鄙一人,救了一国庶民,哪个轻哪个重,公子总是掂量得来的。”
    他二人一起,来到朱亥的家里,向他说明了来意。朱亥说:“我是个宰猪的下贱人,一直失礼于公子,还望公子见谅。而我一直不喜欢浮在面上的‘礼尚往来’。如今,国家有了危难,公子有了危难,正是需要我出力的时候,我岂能置之不顾呢?行,我朱亥这次是甘心情愿替公子出力。”
    乘此机会,侯生告辞,他说:“按理我也是应该一起去的,只是我太老了,身体又不好,去了反是拖累。我祝你们马到成功!”
    辞别侯生,信陵君、朱亥再不敢耽搁,他们驱车疾奔出了城门,会齐千余门客,急急火火直奔邺下。见到晋鄙将军,信陵君遂道:“大王因将军在外辛苦几月,特遣无忌前来接替,对将军另有安排。”
    说着递上兵符。原来,这一兵符,一分为二,君持一半,将持一半,只有两半兵符合璧,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老虎的形状。只有虎符合璧,才能调兵用权,魏王为此也费尽了心思。晋鄙验兵符无异,但他觉事出突然,也有些蹊跷,有心再行询问,以免出了差错,便十分委婉地说:“公子,纵是如此,但这毕竟是决定十万大军乃至国家命运的大事,我必须再行禀告大王之后,方能交出兵权……”
    晋鄙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身旁的朱亥便大喝一声:“军令如火,君命难违!将军今一抗军令,二违君命,难道想造反不成?!”
    晋鄙大是不快,质问朱亥:“你是谁?怎么……”
    “我是我!”朱亥随声出手,话未落音,袖藏的大铁锤便砸向晋鄙脑顶,将军登时脑浆迸裂,气绝身亡。
    信陵君赶快展示兵符,说:“大王急令,让我们火速去救邯郸。晋鄙违令,已经处死,这并不牵连其他人。你们只要服从命令,奋勇杀敌,便一定能得到重赏!”满军营里,悄悄静静,连个打咳嗽的人也没有。大家全都等待进军的命令。
    信陵君下令说:“父子同在军队里的,父回;兄弟同在军队里的,兄归;凡是独子和病号,一律可以回家。”这样,十取其二,走者两万,留者八万。信陵君先打发走回家者,再将八万精兵重新编伍,土气颇振。时值秦昭王五十年,信陵君率八万精兵,救赵攻秦。他自己拔剑催马,冲锋在前,队伍如山洪暴发,势不可挡。
    秦军猝不及防,因为他们原本就没有对付魏军的任何准备,结果一下乱了阵脚。城上平原君一见,忙大开城门,率领精骑从城内杀出。内击外攻,猛烈异常。秦军兵败如山倒,便全线溃败下来。秦将郑安平所率两万秦军,被魏军切断退路,变成孤军一支。他仰天长叹一声,道:“我本是魏人,今遇信陵君,我还是随他回本乡本土去吧。”他和队伍,均投降了信陵君。
    秦军大败,魏赵获胜,赵孝成王喜不自禁,亲上魏营来向信陵君致谢。平原君更是感激,就在前面带路,把信陵君一行引进城来。邯郸百姓,夹道欢迎。信陵君值此,不由飘飘然起来。朱亥一见,便悄悄对信陵君说:“何谓君子,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好处,永生不应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处,切勿挂在心里。公子今是有恩于赵,可赵国君民尤其是平原君,也是有恩于公子的啊!
    再说,公子假传王命,致晋鄙以死,强夺人家的军权,魏王还要怪罪呢!今你虽有功于赵,但却有罪于魏,是福是祸,尚不得知,还有什么可得意的呢?”信陵君一听,脸一下红到脖子跟上,轻声说:“谢谢你!谢谢你!”
    进了邯郸,赵孝成王亲自打扫宫殿,十分恭敬地招待信陵君,还封给他五座城池。信陵君因有朱亥劝告在先,便诚心谦让地说:“也是天意如此,魏军攻秦不备,碰巧获胜,算不上多大的功劳。而对于魏国,我却是犯了罪的。既是罪人,能蒙大王收留就不错了,缘何还要受封呢?”赵王再三请他接受,并说他如不接受,赵国臣民都不会答应的,平原君也跟着劝他,他才勉强接受了赏赐。尔后,他把兵符和军队交给魏国的将军,让他们自行回国,自己暂留赵国。
    赵王又要封鲁仲连,鲁仲连拒辞,他说:“替人家消除患难,排除纠纷,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可是,再要报酬,贪图钱物,那和商人有什么区别呢?”他辞别赵王和平原君,自由自在地回楚国去了。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大破秦军,楚公子春申君黄歇无功而返。楚考烈王触景生情,他又想起平原君和毛遂曾请自己当合纵抗秦纵约长的事来,便十分感叹地说:“看起来,赵公子所说的合纵主意实在不错,可惜咱们楚国没有像魏公子那样的大将。”
    春申君平时效仿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的风范,与他们并列为“列国四大公子”,今闻楚王感叹,他自然极不自在,便对楚王说:“上回不是平原君他们公推大王为纵约长吗?如今秦国打了败仗,威风下去了.
    大王这时候就该掌起纵约长的大权来,赶紧打发使者去约会各国,再能得到周天王的同意,借着他的号令去征伐秦国,是一定能获得成功的。大王这样做了,那功劳则比齐桓公、楚庄王的功劳大呢!”楚王经不住他的鼓动,便又重温霸主的旧梦,他打发使者去请求周赧王征伐秦国。
    此时,周室衰弱,赧王无能,虽有天王名号,势力却不如最小的诸侯。所辖地不过几十个小县,且有东西周之分。多年来,周郝王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哪个诸侯会尊重他呢?如今,一见楚王之书,他高兴得快要发疯了,即以天王的名义约会列国诸侯。惜东西周共只凑了六千人马,借了些钱作为军饷,就这还出师不利;韩赵魏齐又不肯出兵,楚燕派兵寥寥无几,中途只好撤了回来。这可苦了周赧王,他欠了一屁股债,借债人成天跟着屁股要,他只好到高台上去躲债,便演绎出了一句“债台高筑”的成语。
    债未躲完,战事又生:秦军败韩,夺阳城等二城,杀韩军四万;秦白起一夜坑杀赵军四十余万,大伤赵的元气;秦军再败赵,夺二十余城,杀赵军九万……周赧王和西周公商议,最后决定投降秦国。这天,周赧王捧着户口册和地图上秦国兵营投降,献上仅有的三十六个小城和三万户口。秦国将军一面派人“保送”周赧王上咸阳,一面进兵接收西周。
    周赧王到了咸阳,鞠躬向秦昭王认错。昭王很同情他,封他梁城称为周公。西周公也被降一级,管他叫家臣。周公年迈,因败迹心烦气闷,加之路途劳累,月余便因病身亡。西周从此结束。
    秦昭王既灭西周,便通告天下:列国诸侯,争先入咸阳庆贺,但独独少了魏国。昭王大怒,便派河东太守王稽带兵讨伐魏国。因王稽和魏国素有交情,便遣人将此消息告诉魏安僖王。魏王获讯,忙让太子连夜上咸阳道歉,此即为诸侯之国的最后一个恭贺者。
    因王稽走漏了秦国风声,被秦昭王按军法处了死罪。再加上郑安平降魏,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就是说:范睢丞相保举的两个担当重要职务的恩人,一个因私通外国泄露军机被予处死,一个因败军辱国投降敌国当满门犯抄……
    这对于范睢,不能说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尽管范睢在秦昭王面前,是无人可比的大红人,尽管他为秦国立了巨大功劳,但法不循情,牵连罪难逃。按照秦律,被荐人犯罪,荐举人也一样定罪。于是,范睢便至宫中请罪。
    昭王却宽慰他说:“这两个人,都是我派出去的,是我用人不当,与丞相无关。”大臣们却不服,背地里有许多闲话。昭王索性下了命令:“郑安平已满门抄斩,王稽已经灭族,这两件事,谁也再不许说三道四了。”他还时不时送范睢些美味食物和名贵衣料,以示安慰之意。但是,昭王越是这样,范睢心里越不踏实。
    正在这时,有燕人蔡泽来秦,范睢与之畅谈,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蔡泽亦向他谈到了商鞅、吴起、文种、伍子胥等均立大功并被重用但后来却遭横祸的例子。范睢由此感触到“人无千里好,花无百日红”,便思及早引退,以免遭受后患。他即把蔡泽推荐给秦昭王。蔡泽先被拜为客卿。不久范睢辞职,蔡泽才被拜相,接替了范睢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