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秦宫秘志 > 第十三章悲剧信陵君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又不甘寂寞,他仿效当年的西周公,也蠢蠢欲动,走东向西,想串连诸侯合纵抗秦。庄襄王便拜吕不韦为大将,率十万人马灭了东周。既灭东周,他们又进军攻韩,打下了荥阳和成皋,改为三川郡;又攻下赵国榆次、新城等三十七城,改为太原郡。接着,又让王龁、蒙骜攻魏。魏军不敌,连连败北,朝廷内外,一片惊慌。魏安僖王设朝,相问于文武大臣,百官们你呆我愣,无有一人吭声。魏王不悦,退朝而去,回到后宫,唉声叹气不止。如姬见状,问:“大王因何不高兴呢?”魏王把秦军犯境,百官怯战之事叙述一遍。
    如姬说:“魏有栋梁之才,大王何以不用?”
    “谁?!”魏王不由一喜,紧紧予以追问。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如姬一字一句地说。
    “你还说他呢,若不是他,何以有晋鄙之死?私盗虎符,假传圣旨,他这犯的是死罪呐!”魏王一提信陵君,恨气犹自不消,虽然时过整整十年,可仍然耿耿于怀,“他今逍遥法外,流亡赵国,我今不怪他罪也就是了,何以要把他重新启用。”
    “不对!私盗虎符的是我如姬而不是信陵君,该治罪的是我,该领功的却是他。”如姬十分平静地说。
    “你,你!你为了信陵君,什么事也做得出来。”魏王的气头,不由转到如姬身上。
    “是的,我说过的,如若让我替公子去死,我也愿意。我今天也还是这么说。”如姬一边说着,一边落下泪来,“当年,我让大王报杀父之仇,几年都没找着仇人影子。亏得信陵君帮忙,他很快报了我的深仇大恨。秦军攻赵之际,晋鄙拥兵十万,在邺下按兵不动。如请示大王,还不是不发一兵?信陵君杀敌心切,救赵燃眉,迫不得已,让盗虎符,我如姬岂能不助?可这有什么大错,盗得虎符一个,杀得晋鄙一人,退得秦军几十万,救得赵国于危难。只此一举,谁个不赞扬信陵君?谁个不赞扬魏国?!盗符救赵,建功业的是大王,扬国威的是魏国,拼死搏杀的信陵君……他得到了些什么?还不是有家难归,有国难投,也不得提升也不得奖赏的流浪生涯!一年,两年,三年……这都整整十年了啊!你记恨他,为什么要记恨这么长时间呢?你对他,也太不公平了!”
    “那你说,该怎么办呢?”魏王听如姬说得有理,口气不由一变。
    “请人家呗!只怕是,人家就不肯回国呢?”如姬说。
    “我也这么考虑。”魏王急得在屋子里踱起步来。
    “看来,得选个好人选去。”如姬沉吟一阵,说,“我看,就叫颜恩去吧。他虽然只是个内侍,但他聪明机智,十分灵活,且跟信陵君一直交情很深,除他之外,怕再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那,那就让他去吧!”魏王无可奈何地说。因为一提起颜恩,他自然想起送虎符给信陵君的那个内侍,心里不由有气。那一次,他本欲治罪颜恩,可一未治罪如姬,二未怪罪信陵君,只治罪于一个跑腿的内侍,却也难以服众。此一事,也便不了了之。如今,到赵国去请眼下跟自己正憋着气的信陵君,恐也只有颜恩其人了。他便遣颜恩赴赵请信陵君。
    颜恩临行,如姬唯怕信陵君不归,又亲笔书信一封,嘱咐他说:“你若赴赵见得信陵君时,他愿领魏王之命也就罢了,请之如还不归,再将此信呈他,于你或许有助。”颜恩谢过。
    颜恩赴赵,托信陵君门客转达了魏王相请之意。可信陵君说什么也不回国。他十分生气地说:“我昔迫不得已杀了晋鄙,但败秦而救赵也为魏争了光。可是,魏王把我撇在赵国整整十年,不管也不问。如今,秦大军攻魏,他有了大难才让我回国解围,我偏不回去!”他甚至不肯与颜恩相见。
    门客们都劝信陵君应该回去,怎么着也该与颜恩见上一面。信陵君置之不理,他甚至写了张通告挂在门口,上写“凡是替魏王通报者都是死罪!”这一下,再无人吭声了。颜恩来赵,不觉整整半月,魏王多次派人催促,可他别说是请得动信陵君了,以至于连见也没见上信陵君一面。门客们怯于通告,都不敢为之通报。颜恩无奈,只好老守在信陵君住处附近等,但几天还是未见人影。一天,颜恩正在门口守候,忽见两个气质不凡的人来访信陵君,就向他们诉说了事情的前前后后,苦苦哀求他们帮忙。那两人一听,欣然应允,并让颜恩预备车马,说很快即可让信陵君动身。待二公进门之际,颜恩忙又把如姬之信呈上,说:“有一要信,须面交信陵君,惜未见他之面,不得不烦二公转交。”
    原来,这两人一名毛公,一名薛公,前者开赌场,后者卖酒浆。信陵君曾派朱亥去拜访二人,他们都避而不见。没法子,信陵君只好换了便服,和朱亥一起亲自前访。正好,毛、薛二公正在那里喝酒,他们便硬闯了进去,跟着又吃又喝的,很快和二人交上了朋友。此后,信陵君常去酒铺喝酒,去赌场赌博,常和二公厮混在一起。
    平原君知道了这个消息,感到很不理解,便对夫人说:“当初,我以为你兄弟是个英雄豪杰,哪儿知道竟那么自暴自弃,成天跟那些开赌场、卖酒浆的下流人混在一起,怎么连自己的身份也不顾了?”他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夫人便以姐姐的身份相劝弟弟,让弟弟做事要注意身份。
    信陵君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我早先以为姐夫是位英雄豪杰,原来他才只是个公子哥儿。他只知道出风头,讲体面,在阔气的门客身上大把大把地花钱,把搜罗人才这么重大的事情却一点儿也不重视。我在魏国的时候,就听说过毛、薛二公的大名,他们是赵国数一数二的隐士,我好不容易有缘与他们结交。我只怕我拿着鞭子给他们赶马车他们还瞧不起我,哪知道姐夫反把这看作是丢人显眼的事。好吧,像这种贵公子我可不敢高攀,我还是上别国去吧!”他当天便让门客们收拾行李,准备动身离开。
    平原君一见,吓了一跳,忙去问夫人:“我并没有得罪你的兄弟,他为什么欲不辞而别呢?”夫人以自己兄弟的言语相告。平原君叹息地说:“我身边就守着毛、薛二公,可我并不知道他二人是才高谋深的隐士。信陵君他远在魏国,却对这二人知道得一清二楚,千方百计和他们交往。这确实是我的不对,我不该错怪了他。”于是,他立即赶到信陵君馆里,竟跪下向他磕头,向他大赔不是。夫人也特意前来相劝。信陵君和门客这才又留了下来。
    正是因毛、薛二公的这一特殊的身份,他们在信陵君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他们才敢在信陵君盛怒挂牌之际仍直言相劝。薛公先问信陵君:“秦军攻魏甚急,魏国危在旦夕,公子知不知道?”
    “怎么能不知道呢?”信陵君满不在乎地说,“可我离开魏国已整十年了,已经成赵国人了,魏国的事情与我无关。”
    “这是什么话呢?”毛公说,“要知道,赵国和各国为什么如此尊重公子,还不是因为你是魏国的公子?魏国譬如一棵大树,公子恰似树上的一个枝干,大树如若枯死,树干却怎么存活?毫无疑问,魏国的光荣便是公子的光荣,魏国的耻辱便是公子的耻辱,魏国的荣华富贵便是公子的荣华富贵。如若失去了魏国,公子还怎么义气大方,怎么招收英雄豪杰呢?”
    薛公接上来说:“到了那时,公子就成亡国奴了,谁个又愿依附于公子呢?还有,秦军如攻入大梁必先拆毁魏先王宗庙,以至于挖先王祖坟。如若这样,公子岂能对得起列祖列宗?似公子这般对不起列祖列宗的人,又怎么好意思呆在赵国乞异邦之食呢?”这时,毛公又呈上颜恩捎转如姬之信。信陵君拆之,但见——
    昔者,公子有恩于如姬,如姬有言,愿以死相报。盗虎符救赵,虽不至死,但如姬冒了必死的决心。此后,公子流亡于赵,如姬招怨于魏,我也曾向魏王每每建议请公子回国,虽未获罪,但王却每每怪之。其实,魏王亦有请公子归之意,可惜没有好的机会,即他没有好的台阶。我因盗符之嫌,却也不便多言之。今秦大军攻魏甚急,我常常暗自叹息:魏有信陵君救赵,惜无真男儿救魏。为国为民为父母,为列祖列宗为子孙,我不顾盗符之嫌,碎语闲言,直接请命于魏王,恭请公子救魏于水火,望勿辞之。公子若辞,我必先死之。我虽一妇道人家,可我不堪忍受亡国之辱。言只止此,请公子自裁耶!
    信陵君看罢信,半晌不得言语。二公甚是诧异。信陵君把信向二公展示。二公阅信,深佩如姬之胆识之文采,叹道:“真女中豪杰也!”
    毛公说:“纵是还如姬的人情,你也该速速归魏。”
    薛公说:“魏国一血性男儿,列国一著名公子,倘连一深宫大院的女子都不如,还有什么面目立足于人世呢?!”
    信陵君拍案而起,拔剑起誓:“二公休得再说。我这就动身回国,如不战败秦国大军,不解父母之邦之围,我宁愿死于疆场!”他当即去向赵王辞行,欲率众门客归魏。
    赵王紧紧拉着信陵君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昔者秦军攻赵,全仗公子之力,败秦而解赵围,我和国人都深深感谢公子的恩德,愿意伺奉公子在赵国呆一辈子。可如今魏国有难,赵国也不能不坐视不救,我也不能再挽留公子。
    值此公子归魏之际,我没别的办法可以报答你的大恩,仅只想扮个侯生的角色,不想让你和众门客羊投虎群,去向秦军送死。我今亦遣兵十万,以助公子。愿公子大军到处,攻秦如秋风扫叶,斩敌似快刀砍瓜,这才是我作为一位‘赵国侯生’真正的愿望!”于是,赵王发兵十万,以信陵君为上将军,庞火为副将,即日出兵,攻秦救魏。
    信陵君谢过赵王,再遣门客分赴各国,一一致书求救。投书到处,燕、韩、楚齐应,均派兵相助。再得魏军配合,信陵君兵势颇盛。
    秦将王龁、蒙骜,一直以为列国再无“合纵抗秦”之可能,不料今五国大军突来,不由军心大动。信陵君挥军,先切断了王龁和蒙骜的联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斩杀了不少秦军,缴获了不少粮草,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
    秦军既溃,一败再败,直退入函谷关内,凭险坚守,再不肯出。五国军大胜,一胜再胜,只惜再无机与秦军交战。他们在函谷关前耀武扬威,可秦军仍不肯出。时间飞逝,转眼一月便过,两军再未交锋。秦军不肯出阵,五国兵也攻不上关去,只能是僵持而已。
    信陵君与各国将领商议,都觉既然魏围已经解除,秦军已经退缩,还不如就此撤兵。否则,僵持日久,兵疲将衰,秦军再出,胜败难料。计划已定,于是退军。这实际上是“合纵抗秦”的最后一次大的军事行动,它是以秦败五国胜的表面上的形式而出现,却是以秦统天下灭六国的结果而告终。
    信陵君回魏,魏安僖王亲自出迎。入城,魏王拜信陵君为相,恢复其原来的俸禄,再封其五城。他又免了朱亥斩晋鄙之过,封其为将军。此举,使信陵君更名声大增,享誉七国。因有信陵君在魏,秦国再不敢进犯,以至于,连进犯别的国家也十分慎重。
    国事渐平,战事不发,信陵君借此空闲时间,闭门谢客,潜心著述,他把平日的作战心得一一回顾整理,竟然成书一部,名为《魏公子兵法》。
    此时,各国诸侯争来恭贺信陵君。乘此机会,吕不韦向秦庄襄王建议:“其实,诸侯六国,只不过是一群绵羊罢了,老虎只有一只,那便是信陵君。如除掉虎王,宰羊无须牛刀,列国必不战自溃也!”
    “可是,欲除信陵君,却有何策?”庄襄王问。
    “今信陵君在魏,全仗此次‘合纵抗秦’之功。而魏王总归不忘盗虎符斩晋鄙之恨,时时伺机报复,且他唯恐被信陵君取而代之。今我亦凑诸国热闹,对信陵君重礼相送,魏王必疑,魏公子祸不远矣!”吕不韦说。
    庄襄王依计而行,他除遣使送信陵君重礼外,还再三相邀信陵君去秦游玩。信陵君遂派朱亥携玉璧一对入秦答谢。朱亥至咸阳,回拜庄襄王之后,便欲返回大梁。但庄襄王千方百计挽留朱亥,朱亥宁死不依。
    庄襄王无奈,便想让朱亥回国。蒙骜说:“千人万人放得,此人却放不得。他不是别人,正是打死魏将军晋鄙的那个勇士,咱们吃过他不少亏了。如放其回国,后必为秦之劲敌,千万不可放他回去!”
    庄襄王见说,他便让将朱亥扣押,再劝其归秦,朱亥仍不肯依。庄襄王大怒,便将朱亥关于虎圈之中。老虎见之,急欲扑食,那朱亥却猛喝一声:“畜生你敢!”其声如雷,老虎惊惧,伏地不动,索索发抖。
    庄襄王和文武大臣皆惊,更不敢放朱亥回去。朱亥被押多日,知自己回国万万不能,便仰天长叹:“吾本大梁一屠夫,得友人侯生推荐,蒙信陵君知遇赏识,今荣任魏军将军。不幸,入秦虎狼之邦,被扣押不得回国,君子宁折不弯,宁死不屈,为不再受秦辱,不辱魏王和信陵君之命,吾去也!”叹毕,即一头往屋中柱上撞去,虽其头碎,其柱也折,房屋轰然塌下,闻者无不骇然。朱亥遂死咸阳。
    朱亥手下归魏,将朱亥之死向信陵君禀告,魏公子切齿痛恨秦王。他叹道:“朱亥将军,真义士也!”偏是这时,庄襄王使人以最高礼节送回朱亥灵枢,越过魏王径向信陵君致歉,并且厚礼相赠,向其虔诚致书。
    书大意为:“公子威名而轰动天下。秦虽失败,但心悦诚服,因为是败在了天下闻名的魏公子手下,这是在所难免的。现各国诸侯,均信服魏公子,秦国当然更为信服。但不知公子阁下,何日能替代魏王?如得魏王让位,公子继位,秦魏将立即结盟,永不侵犯!
    至于朱亥将军之死,实是事出意外。寡人我慕朱将军之才之勇,故挽留他事秦,但他宁折不弯,以死相报公子,我和臣等无不佩服。公子手下如此,足以见公子在魏人和门客中的威望。魏王如还不相让,实非明智之举。此一事,我会从中助之。”
    庄襄王虽直接呈书于信陵君,却又故意使人把信的内容透露给魏王,还致书魏王,请他让位于信陵君,以使秦魏永远结好。魏王接信大疑,对信陵君大起戒心,便相问于信陵君。魏公子乃至诚之人,便将庄襄王之信送呈魏王。
    魏王阅罢,半晌不语,但猜疑颇多,并有嫌弃举动种种。信陵君知其心病,便告了病假,交还了相印兵符。他又效毛薛二公隐身之法,以后整日以酒浇愁,以赌解闷,天天吃喝玩乐,欲做那逍遥之人。不意,他本至诚君子,荒淫大是伤身,再加心情忧郁,三年便一命呜乎。可叹天下一闻名公子,如此结局却也可悲。
    信陵君既死,秦国再无顾忌,先攻赵韩,再攻魏国,三国连败。他们又想“合纵抗秦”。可惜响应者寥寥,军力不济,于是,韩垣惠王便依水工郑国之计,想以修水利工程来“瘦秦”。韩王将郑国推荐给庄襄王,郑国向庄襄王献挖泾河之计,即让秦开凿泾水,从仲山挖掘河道,一直东凿,通到洛水。庄襄王依法而办,并命郑国为工程总监。
    但由于工程浩大,浪费人力、物力不少。工程过半,庄襄王便命中途停工,并欲处郑国以死。郑国老老实实地说:“也可以说,这是韩国‘瘦秦’之计,但却又是最好的强秦之策。如果这条泾水挖成,能灌溉几百万亩地,增几千万石粮。”郑国又举了都江堰的例子。
    秦昭王五十九年,昭王曾命蜀郡太守李冰在蜀地大修水利,遂有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它是把岷江激流一分为二,穿成都后使河流转为平缓。这样,不但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且能灌溉一百余万亩土地,为秦国增产了不少粮食。
    举完这个例子后,郑国又说:“国之强盛,一在国力,二在军力,三在财力。而国力强弱的表现,必须体现在粮草是否丰盛民众能否解决温饱上,这就必须发展经济增产粮食,这就须兴修水利解除干旱。
    似此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工程,费是费了秦国的一些钱财人力,可以后却会受益非浅。它又不会造福于别的国家,大王却如何好让它中途停止呢?我之所说,大王以为有理,便可令马上复工并免我之罪。或者,待工程完了再治我的罪也不迟,我会永远为完不了这个工程而懊悔的。”
    庄襄王深以为在理。吕不韦也为之说情,因他本属经商出身,岂能不知修水利增粮食之重要,他是十分支持这一工程的。于是,庄襄王免了郑国之罪,让他继续负责工程监修,直至完工为止。
    几年后,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终于顺利完工。秦人为纪念郑国修渠之功,便取名“郑国渠”。“郑国渠”为关中粮食增产,秦国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