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于谦传 > 于谦传 厚植京师保卫战北方根基——巡抚秦晋河洛 第四节朝议“匹夫之志+以少胜多”
    第四节朝议“匹夫之志+以少胜多”
    于谦回京师后,朱瞻基召见于谦。于谦去了之后,英国公张辅及其两个弟弟正在接受朱瞻基召见。
    张辅三弟张軏(比张辅小18岁)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能征善战。张辅二弟张輗(比张辅小15岁)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庸碌平凡。
    张軏、张輗皆因其父亲张玉和哥哥张辅的缘故,在锦衣卫供职。由于张辅年龄大两位弟弟很多,又参加过靖难之役、平定交趾叛乱,威望极高,靖难之役时,张軏、张輗皆还是几岁的娃娃,三人虽为兄弟,但是张軏、张輗两人皆像对待父亲一样敬畏张辅,张辅随时也警示、劝诫二人要奉公守法。明仁宗朱高炽曾经问张辅家中是否还有可以为朝廷建功立业的人,张辅说:张軏、张輗已经深受国恩,但是都较为奢侈,不可再加恩赏赐了。
    朱瞻基说:今日朕召见英国公及其家人,待会在宫中留膳,于谦也一并参加。
    张軏、张輗二人皆有不屑的神情,两人私下嘀咕:一个六品的小吏,怎可和我们一起与陛下共同用膳。唯独张辅听到后,很是高兴的说:于谦还不快快谢恩。
    用膳的时候,于谦尝到一个果脯很是精致、好吃,便拿起三个各小小的咬了一口,然后又放在自己的碗里,临走的时候还将三个咬过的果脯还揣在了怀里。
    朱瞻基说:于谦在代地以500人吓退瓦剌5000骑兵,在江西,宁王也表奏你用6000人就击破1万山贼,均是以少胜多,张辅将军对你的赏识没有白费。
    于谦说:陛下谬赞。计退瓦剌骑兵,我依仗的是代王殿下的护卫兵和郑亨老将军的卫所兵,还有晋王封地的几万明军,晋、代两地加起来有10万明军作为后援,我才能计退5000瓦剌军。江西讨灭山贼,也是依赖闽浙赣三省的10万天兵才迷惑了1万山贼,如果不是他们主动与我们决战,而是凭山川险胜拒守,我们是很难将其剿灭的,再加之知府陈本深、同知王山川的临阵指挥和杀敌,才取得的胜利。这样算下来,这两次都是在我们10:1,甚至20:1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不是以少胜多,而是以多胜少。
    朱瞻基说:有功而不贪功。分析的很好。
    朱瞻基接着说:江西吉安府同知王山川诬奏你勾结浙江龙泉矿工、福建沙县土匪,勾结宁王、荆王,还诬告吉安知府陈本深诸多不法事宜,我派人核实后,证实是诬告,你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员,宁王、荆王岂会看得起你。经查,还发现这个王山川有很多为奸犯科之事,加之诬奏你们,已经被下狱论死了。
    于谦说:王山川确有诸多不法,我在吉安府的时候,就斥责过他酒醉后拳打青楼老鸨的过错,但是他的罪不致死,恳请陛下只治其当事之罪,不要妄加刑律。至于王山川上奏于谦和宁王、荆王勾结之事,虽然证实为子虚乌有,但是藩王勾结朝廷文武官吏,确实是危害大明江山社稷的重大隐患,王山川作为臣子,提醒陛下防范于未然也是出于本分、本职的。
    张軏说:于谦,你好大的胆子,陛下替你说话,你竟然敢说陛下妄加刑律。
    张輗也说:于谦,你说藩王勾结朝廷文武官吏,是在影射我们么?
    张辅斥责二位弟弟道:今日之事,但说公事、公理。王山川诬告于大人,而于大人还表奏他杀敌之功,不凭个人喜怒、好恶落井下石,于大人不以私废公,这正是你们要学习的榜样,何故还敢斥责于大人。
    张軏、张輗听到张辅斥责,便收敛了很多。
    朱瞻基笑着说:英国公也不需动怒。别坏了家宴的雅致。
    张軏望着朱瞻基,又用眼睛若隐若现的斜瞟着张辅,小心翼翼的说:启奏陛下,臣听说于谦在秦地、江西吉安以私恩提携、关照很多小民,不知道可否有利益交换?
    朱瞻基说:张軏掌管锦衣卫,耳目广泛,上奏于谦之事,于谦务必要警示警惕。张軏、张輗二位大人,水至清则无鱼,你的大哥英国公不是指责过张輗大人殴打守护皇陵的护卫么?朕也还是念在张玉大将军和英国公的功劳,对你免于责罚。
    于谦说:我确实提携了小民,但是皆是品德不错的人。乱世混噩,以智谋取人;太平治世,以德行取人。楚汉相争,奇谋义士百出,陈平侍奉魏王,不被容纳容,逃亡到楚王项羽那里,又不被重用,又逃亡到汉高祖刘邦那里,有人对汉高祖说陈平侍主不忠、盗嫂受金,汉高祖就责备举荐陈平的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所举荐的是有才干、能力的人,陛下所说的是有德行、操守的人,当今楚汉相争,需要的是奇谋志士,我如果举荐的是尾生(尾生,是春秋时期有一位男子,他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用尾生抱柱比喻坚守信约)那样信守承诺、孝己(孝己,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行闻名,因遭后母谗言,被放逐而死。用作孝子的典范)那样孝顺的孝子,对于陛下战胜楚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当今天下,太平治世,需要有德行的人来管理人民、革除弊制。我擢升催粮的王粮官为里长(明朝管理一百一十户人家的基层长官),主要是考虑王粮官为人厚道,王粮官出于职责所在,既到了朱侯爷家催粮,但是考虑到朱侯爷确实年老体弱多病,又屡屡的宽限,并许诺埋葬朱侯爷,无论朱侯爷死后,王粮官是否要埋葬,但终究是一句善意的话给了朱侯爷宽慰;我举荐陈县丞代理县令,是因为陈县丞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没有大的为奸犯科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我选拔矿工许灵均协助管理煤矿山、石灰矿山,是因为他心地善良;我推荐李加爵兄弟二人前往京师国子监,是因为这二人处于微末,而不忘赤子初心,带着自己衰老的祖母周游西安府地,还敢于讽刺秦王。
    张軏轻蔑的说:于大人为何不讲一下自己举荐老岳丈、表扬青楼女子的故事。
    于谦说:既然张大人问起,我便如实禀报,我的岳丈曾经当县令时,由于长子嗜赌,把房产都输掉了,过年的时候老岳丈的女儿,也就是我现在的夫人,想吃肉都吃不上,为的就是节衣缩食赎回房产。在一县之地,县令已经算是很大的官员了,他在任的时候,不巧取豪夺,不以权压人,还如约偿还,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所以我举荐他参知县衙事务。你说的青楼女子,也确有此事,江西吉安府永丰县的柳陌酒肆的老板娘花衢,之前确实是风尘女子……
    朱瞻基打断于谦的话,也笑着说:柳陌花衢,本就是寻花问柳的地方,于大人是朝廷青年才俊,有此爱好也并非不可。
    于谦说:陛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张軏忍不住又要斥骂于谦,朱瞻基挥手示意张軏不要打断于谦。
    于谦说:花衢在她的店里,收留跛脚的小二、雇佣断腿的伙计,让这些不幸的人也能够在大明的天下有一线生机,这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最好体现。大明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大明,也不是英国公这样朝廷功勋的大明,大明是千千万万个寻常百姓的大明,花衢出淤泥而不忘赤子初心,救赎这两个伙计,是在厚植大明的根基。纵然有参天大树,而根须皆腐烂了,这参天大树又还能存活多久呢?
    朱瞻基说:于谦虽执拗,且言语多有不逊,然则言之有理。太祖皇帝本来也是蒙元王朝的一个根须,就是因为贫苦要被饿死,才起兵造反的。柳陌酒肆,虽未亲受太祖教诲,实则是躬身践行,朕甚欣慰,特以朝廷名义赐“柳陌酒肆”之名以示褒奖。
    张辅也赞叹的说:这应该就是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义。匹夫有生存的权力,有见人困顿而怜之的悸动,匹夫之志,亦是大明之志、天下之志。
    于谦说:陛下和朝廷士大夫,躬治万邦,天下之弊、天下之利,实则不能全知也。治理大明,本来就是治理匹夫,匹夫之愿望不可不广泛倾听。
    朱瞻基好奇的问:匹夫的愿望,有什么能够帮助朝廷的呢?
    于谦说:我读汉高祖本纪的时候,除却跟随刘邦起事的萧何、曹参、樊哙等传世文臣武将,仅是碌碌小民劝诫高祖、衬托高祖的就有14处之多,有的有名字,有的没有名字,有的光耀古今,有的昙花一现,一是武负赊酒,讲的是王媪、武负两个酒家只要是赊酒给高祖喝的那一天,他们的酒肆就会有很多客人,生意就会很好,因此二人年底总是毁掉高祖赊欠的酒账。
    二是老父相面,讲的是吕后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里除草,有一过路的老父给他们相面说都是大富大贵之面相。
    三是郦生见帝,讲的是郦食其去游说高祖,高祖正坐在床上,伸着两腿,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不尊重郦食其,郦食其责备高祖,高祖赶紧以礼相待。
    四是陈恢劝降,讲的是高祖围攻南阳郡,郡守打不过,想要自杀,郡守的舍人陈恢去劝解高祖收降南阳、礼待南阳郡守,高祖听从了,果然望风归降的人就有很多。
    五是陆贾游说,讲的是高祖派陆贾等去游说秦军将领,用私利相诱,高祖趁机袭击武关,最终灭亡了秦朝。
    六是董公发丧,讲的是洛阳一个董姓的老太爷拦住高祖,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高祖“以正义之师讨伐无道之君”,希望高祖为义帝发丧(义帝,是指楚怀王熊心,熊心本是楚国贵族,在楚国灭亡后,隐匿民间为人牧羊。项梁起事后,采纳范增的建议,自称武信君,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于是佯尊熊心为义帝,徙于长沙郴县,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将其弑杀),当时义帝已经死了一年半的时间了,高祖听了后,当即袒臂大哭,哭吊三天,并派遣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我要会同各诸侯王一起讨伐杀害义帝的人。”
    七是随何降布,讲的是随何以其高超的口辩之才说服英布依附高祖而反叛项羽。
    八是袁生连齐,讲的是袁生劝说高祖从秦地南面的武关出兵牵制项羽,让北方的荥阳、成皋得到休息,同时派出韩信安抚联络北方的赵地、燕地、齐地,让楚军在北方不得不多处设防,这样楚军的兵力就会分散,汉军既得到休整,又增加了牵制楚军的援军。袁生还是三国时期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袁绍、袁术兄弟的祖先。
    九是郑忠止战,讲的是高祖在成皋之战战败后,夺了韩信等的军队,军势复振,准备再次与项羽决一死战,郑忠劝阻高祖,让高祖继续深沟高垒防守,不要和项羽正面交锋,等待韩信平定赵地、燕地、齐地后,对楚王项羽实施从北到南的大包围。
    十是刘敬建都,讲的是齐国人刘敬劝阻高祖不要建都洛阳,刘敬说洛阳虽然是天下的中心,但没有险阻可守,并且是四战之地;秦地长安,左有肴山与函谷关之险,右有陇蜀丛山林立,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在秦地建立都城,山东虽乱,可以依靠秦地险要而徐图保全天下。留侯张良也赞同刘敬之言,于是高祖当天就命驾起身,进入秦地长安建都。
    十一是仆役诫父,讲的是高祖称帝之后,还是每五天朝见一次太公(高祖的父亲),每次都如同一般百姓的父子礼节跪拜太公。太公的一个仆役劝诫太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今高祖虽然是你的儿子,但他是万民的君主;太公虽然是高祖的父亲,但属于臣下。怎么能让君主拜见臣下!这佯,就使君主失去了威严和尊贵。”后来高祖朝拜太公,太公抱着扫帚,在门口迎接,倒退着行走。高祖大惊,下车搀扶太公。太公说:“皇帝是万民的君主,怎么能因为我的缘故破坏了天下的法纪!”于是高祖就尊奉大公为太上皇。高祖内心赞美仆役的话,赏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十二是田肯论齐,讲的是田肯讨论齐国的重要性,他对高祖说:“秦地,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与诸侯国相隔千里,又有持戟武士百万,从这里出兵攻伐诸侯,犹如高屋建瓴,顺势俯冲而下。齐地,东有琅邪、即墨的富饶,南有泰山的险固,西有黄河这一天然界限,北有渤海鱼盐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武士一百万,与各诸侯国也是相隔千里。所以这两个地方素有东秦和西秦之称。秦地,是大汉建都的地方,齐地,如果不是陛下的亲子弟,不要派他在齐地做王。”高祖赞同田肯的意见,也赏赐了他黄金五百斤。
    十三是沛人怜丰,讲的是沛县父老乡亲请求高祖也同样免除丰邑的徭役,高祖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绝不会忘记,我只是因为丰邑以雍齿反叛我的缘故,所以才不免除它的徭役。”沛县父老乡亲坚持请求,高祖这才一并免除了丰邑的谣役,和沛县相同。
    十四是辱医赐金,讲的是高祖攻打黥布时,被流矢射中,行进途中得了病。病情严重,吕后请来最好的医生医治。高祖询问医生自己的病情,医生欺骗高祖说:“病可以治好。”于是高祖谩骂医生说:“我以一个布衣平民,手提三尺剑取得天下,这不是天命吗?命运在天,虽有扁鹊,又有什么用处!”于是高祖不让医生治病,赏赐黄金五十斤,让他离去。
    这些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匹夫,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闪耀了一下,但确也是促成高祖皇帝一统天下的重要支撑,高祖皇帝这样功勋光耀千古的雄主尚且能够从碌碌无为的小民口中吸取养分,我们多听一听匹夫的志向,多擢升一些有德行的小民,岂不是更能促进大明的千秋盛世么!
    张辅一直连连点头赞赏,等到于谦讲完后,张辅情不自禁的拍起手说道: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朱瞻基更是称赞于谦从细微之处出发,总结出了有助于治理大明的道理。
    朱瞻基又问于谦:于谦,你认为太祖皇帝以来,那些战争算得上以少胜多呢?
    于谦说:太祖皇帝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以江南弹丸之地灭亡蒙元,这些算是以少胜多。堪比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朱瞻基见于谦没有提及靖难之役,就疑惑的问:太宗皇帝靖难之役,还不能算作以少胜多?
    张辅担心于谦说出什么悖逆之言,赶紧接过话说:于谦只是先谈及的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以一个燕藩之地,而扫荡几十万南军,肯定算是以少胜多。
    于谦也看出了张辅是在为自己解释,又听到朱瞻基疑惑的询问,便默然不说话。
    朱瞻基见于谦没有肯定张辅的言论,便说:今日所议之事,皆以公理而论,不及私情、私心,但说无妨。
    于谦说:太宗皇帝以弹丸之地扫荡南军,攻入南京,继承天位,秦汉以来,鲜有藩王能够成功的。但是以少胜多,较之太祖皇帝,则差的甚远。
    朱瞻基说:为何?
    于谦说:太祖皇帝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东边有割据势力张士诚,北边还有蒙元王朝,当时天下割据的势力还很多,所有人都是太祖皇帝面临的敌人。而太宗皇帝起兵之时,北边的秦王、晋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都是南军和太宗皇帝模糊的敌人或者友军,很大程度由于建文不到一年废黜多位藩王,这些北方残留的藩王实际上都没有真正与太宗皇帝为敌,太宗皇帝和建文相当于是家族内部的矛盾,并不像太祖皇帝一样要荡平天下所有割据,所以太宗皇帝孤军深入、攻入南京继承帝位后,北方的王爷、南方的王爷以及天下的文武官吏都迅速承认了他的继承。历史攻破都城而最终失败的权臣、乱臣贼子很多,比如董卓之乱、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藩王起兵的有汉初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终究不能还天下以太平,太宗皇帝能够还天下以太平,还推进大明蒸蒸日上,这也足以说明太宗皇帝的英明神武了。
    朱瞻基对于于谦的评论,没有给予答复,也没有进行肯定或者批评,而是接着说:有人上奏弹劾你没有旨意,便前往代地,有与代王勾结谋逆的嫌疑。对于这些奏报,朕当然不信,当即便斥责了这些饶舌的御史。你巡视秦王、代王,路经晋王封地,这些都是第一代镇守边疆的塞王封地,你认为当今天下的藩王,可还有作乱的能力,毕竟汉王之乱尚且不远也。
    于谦说:臣前往代地,确实没有朝廷旨意,不过事情紧急,所以臣以大局为重前往。至于藩王,本来是太祖皇帝用来巩固大明边境的,第一代藩王,深得太祖皇帝教诲和多位开国将军的真传,大多还能征善战,尤其是边塞的晋王、宁王殿下和太宗皇帝,晋王殿下和太宗皇帝屡次统兵征伐漠北,太祖皇帝还让晋王殿下节制沿边兵马,只是晋王殿下去世太早,不然面对建文的削藩,很有可能是晋王殿下、太宗皇帝、建文三方争雄于天下,宁王殿下麾下的朵颜三卫骁勇无比,太宗皇帝也是依靠朵颜三卫才能屡次打败朝廷的南军,只是宁王殿下年轻没有丰富的阅历罢了。至于陛下说的汉王之乱,汉王、赵王确实也是能征善战之将才,但是他们都是依附太宗皇帝的天威,才能驰骋疆场,他们不过是大军的先锋或者偏将,晋王、宁王殿下和太宗皇帝确是作为主帅长期在边塞统率大军与敌人血战、苦战,主帅与先锋或者偏将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现在第一代藩王大多凋零,已经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藩王、郡王,他们大多是歌舞升平日久,日耗斗金有余、扰民乱政有余,想必他们的不法事迹,陛下知道的应该比我更多。这些藩王、郡王,已经不再是大明的柱石,大多都是大明的寄生虫罢了。
    张辅听到于谦的言论,赶紧规劝到:于谦,自古以来,疏不间亲,你一个外臣,怎敢离间亲王、王家。
    朱瞻基听了于谦的话,倒是很释然的笑着说:无妨,无妨,我说了今日但议公理,不及私情。
    于谦说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为何张辅和朱瞻基的评价反而不一致呢?原来,张辅是担心于谦这些话,被藩王、郡王知晓后,要嫉恨于他;而朱瞻基听到后,想到的是天下可以稳定,朱瞻基不担心藩王、郡王消耗钱粮,担心的是藩王、郡王既要消耗钱粮,又要想着当皇帝,所以朱瞻基释然的微笑。
    用膳完毕后,于谦带着三个咬了一小口的果脯走了出去。朱瞻基也看到这一情形,就对太监说:于谦喜欢吃这果脯,且将这些剩余的果脯带给他。
    太监将拿着果脯出去追赶于谦,不一会儿确有拿着果脯原封不动的回来了,朱瞻基问道:为何没有给于谦。
    太监说:于大人说,他觉得这果脯确实好吃,于是将本来他要吃掉的三个果脯咬了一下,然后带回去给他的妻子、小儿、小女尝一下。
    朱瞻基说:三个如何够,他为什么不要这些果脯。
    太监说:他说陛下留他用膳已是隆恩,他品级低下,无才无德,且无功于社稷、朝廷,所以不敢让家人享用这盛大的隆恩。
    朱瞻基说:他还说了什么。
    太监说:于大人还说,子孙无大功,而受厚赏,是骄纵淫奢之源,所以他恳请陛下不要赏赐他。
    巡按秦晋之后,于谦再次因功被擢升为兵部职方郎中(正五品),职方郎中主要负责地图、军队制度、城池、镇守、简选训练、征讨的事,于谦因为代地500人计退5000瓦剌骑兵,在江西6000人大破1万山贼,因此被授予职方郎中之职。